為什麼叫直布羅陀呢?
在古希臘的神話裡,卻說是宙斯大神的兒子大力士海克力斯西行到此,為高山所阻,
奮起神力,劈開巨岩,才有了直布羅陀海峽。
海克力斯以為這裡是世界的盡頭,為避免天塌地陷,
豎起兩根石山作為擎天之柱,叫做海克力斯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
一根在非洲摩洛哥,但究竟是哪座山,尚有爭議.
另一個在歐洲西班牙,就是直布羅陀山。
為什麼叫直布羅陀呢? 原來公元711年7月19日,北非七千摩爾人在這塊巨石南面的海灘強行登陸,
以少勝多,擊潰西班牙十萬大軍,開啟了穆斯林統治南歐近八百年的新紀元。
當時的摩爾統帥塔里格就站在這塊岩石上指揮作戰,為紀念這次戰役,塔里格在此建了城堡,把此巨石叫做塔里格山,在阿拉伯語中縮讀為直布羅陀( Gibraltar)。
直布羅陀是個突出在地中海中,面積為6.5平方公里的半島,從地圖上看很像美國的佛羅里達。 位於南端的直布羅陀山高四百多米,長約五公里,寬一公里,灰白色的山崖陡峭如壁,形如一頭昂首蹲踞在海邊的威武雄獅,虎視耽耽著激流滾滾的直布羅陀海峽和十四公里外的摩洛哥海岸,大有“一石擋峽,萬艦莫開”之勢。 直布羅陀海峽運輸非常繁忙,尤其是中東油田的開發和蘇伊士運河通航後,這裡每年有十多萬艘船隻通過,所以被稱為地中海的生命線。 而只須在山上居高臨下架幾尊大砲,即可封鎖海峽,卡住地中海的出海咽喉,扼住世界經濟的大動脈,戰略位置異常重要,成為古往今來的兵家必爭之地,為了控制這塊大石頭,在過去的幾百年裡,直布羅陀經歷了十四次殘酷的血與火的洗禮,成為血腥的屠場,史稱“直布羅陀十四次圍攻”。
1410年,經過幾百年的反复拉鋸爭奪,西班牙終於驅逐了摩爾人,收復了直布羅陀。 此後的一百多年裡,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海外殖民,尤其在直布羅陀海戰中擊敗奧斯曼帝國的地中海艦隊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稱霸天下,直到1588年受到新崛起的英國海軍的重創,1607年又在直布羅陀遭荷蘭海軍襲擊,此後一蹶不振,逐漸讓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在近百年後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1704年,英荷聯合艦隊佔領直布羅陀,西班牙於1713年被迫正式把直布羅陀割讓給英國,成為英國的海外領地,直到今天。 這塊號稱“西班牙鑰匙”的要害領土被英人佔領,西班牙人視若眼中釘,心頭刺,念念不忘,總想伺機奪回來。 1727年,2萬5千西班牙軍圍攻直布羅陀五個月,遭英軍頑強抵抗鎩羽而歸。
本帖最後由 jun66 於 2016-5-16 10:06 編輯
1779年,趁英軍深陷於北美不能自拔之際,西班牙聯合法國,出動海陸軍十萬人對直布羅陀進行大規模的封鎖和圍攻,氣勢洶洶,志在必得。 戰事歷時四年,史稱“大圍攻”。 可是驕傲的大英帝國的騎士們在幾乎彈盡糧絕的惡劣條件下據險頑抗,在山上開鑿隧道,架設大砲,居高臨下,殺敵五千多人,自己也戰死1231人,迫使西班牙人無功而返。 英國人保住了直布羅陀意義極大,1805年,拿破崙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遛出地中海時,就在直布羅陀附近被英國皇家海軍一舉全殲,這就世界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特拉發爾加(Trafalgar )大海戰,是役,法西水兵4395戰死,主帥和7千官兵被俘。 英軍陣亡449人,包括其主帥納爾遜大將,紀念這次陣亡將士的陵園就在直布羅陀山下。
二戰時希特勒墨索里尼曾計劃奪取直布羅陀和蘇伊士運河來扼殺盟軍的運輸線,驅兵入侵北非。 英軍嚴陣以待,在這塊巨石裡挖掘了50公里長的迷宮般的隧道,儲存了大量的物器彈藥和糧食,甚至還有個醫院。 岩壁上到處是砲口,把整個岩石變成一個巨大的碉堡,使希特勒知難而退。 1942年,盟軍司令愛森豪威爾坐鎮直布羅陀,指揮了北非登陸,把法西斯趕出了非洲,保障了盟軍波斯灣石油戰略物質的供應,最終贏得了勝利。 戰後,雖西班牙用盡一切手段,卻無法收回對直布羅陀的主權,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聯合國監督下的多次公民投票表決時,99%的直布羅陀居民卻認賊作父,心甘情願被英人統治,不願回到母親的溫暖懷抱,成為西班牙心中永遠的傷痛。
我們一行五人來到直布羅陀時是6月3日下午三點,兒子說不能開車進去,因網上說英國怕恐怖襲擊,海關檢查車輛很嚴,很花時間,就把車停在外面的一個地下停車場,走十幾分鐘到海關時發現車輛檢查並不嚴,但不想走回去取車,就徒步向市裡走去。 剛過海關是一片很開闊平坦的空地,以為是個廣場,兒子說是機場,因直布羅陀地方太小,機場只得建在公路上,跑道與公路垂直交叉,飛機起降時必須關閉公路,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離奇的機場格局,因跑道短,只能起降中小型飛機。 好像亞特蘭大機場的跑道也與高速公路交叉,但跑道是建在公路橋上面,並不影響交通。
順著這條街道我們邊看邊走,沿路棕櫚冉冉,花木扶疏,有幾個漂亮的街邊公園。 一個巨大的直布羅陀山的雕塑臨街而立,下面鐫刻著很牛的一行字:直布羅陀——歷史的搖籃。 主街附近的小街依山勢而建,高高低低,彎彎曲曲,但大都為單行道,因鵝卵石砌的路面狹隘逼仄,不容兩車交會。 街邊風格多樣的房屋古樸簡陋,還有一些古建築的牆上寫著15或17多少年的字樣,劃著歲月的刻痕,透著歷史的滄桑,講述著當年血與火的故事,我們也難以一一考究。 城裡也有一些現代化的豪華酒店和賭場,因是英國屬地,所以一切招牌都是英文,使我們頗感親切。 我們來到市政廳,那裡有個開闊的廣場,周圍不少酒吧餐館商店和露天茶座,廣場邊也有一尊大砲,提醒著我們不要忘了這裡是什麼地方。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