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不如不思
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士得出結論認為,人們在一些情況下憑借直覺和潛意識所作出決定的結果有時要優於利用理性邏輯思維方式得出的決定結果。BBC報導 ,研究人士表示,一些志願者參與了一項電腦屏幕前的智力測驗型活動,結果發現志願者在時間壓力大、沒功夫思考的時候,往往所作出抉擇比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更正確。
據介紹,十名隨機選擇的志願者坐在電腦銀屏前,觀看650個一模一樣的符號。其中只有一個符號被上下顛倒放置。志願者被要求指出這個顛倒的符號究竟在銀屏左右哪一邊。
*直覺 v 理性
研究結果發現,當志願者被限制在看到影像不到一秒鐘時間內馬上回答的時候,正確率高達95%;而當志願者被給與超過一秒鐘時間的時候,正確率卻只有將將70%。
主持這項研究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系的李昭平博士(音)表示:「人們一般認為,有充足的思考時間應該會得出更加正確的決定,而試驗結果正相反。」
研究人員表示,所謂感性優於理性,主要是因為其實人的潛意識在諸如從眾多相同符號中不同識別不同符號等功能方面的能力。
研究人員解釋說,有意識思維一旦啟動,即使潛意識更加正確的情況下也會自然抑制和否決潛意識思維。
李昭平博士表示:「在面對某些任務時,依賴直覺和潛意識實際上更加有效。」
*直覺優勢
一些心理學專家指出,直覺在有些情況下,協助正確抉擇的能力效率的確高過理性思維。
而這一優勢主要來源於自然演化過程中,特別是類似於智人類的狩獵動物,已經自然具備在瞬息片刻分辨出樹林或草叢中隱藏動物的能力。
樹林、草叢就好比無數模樣差不多的符號;隱藏的動物則好像視界中稍現即逝的不同符號。
專家同時表示,這個試驗的結果並不是說在人們作出重大決斷時,都應該避免深思熟慮而只憑借直覺,因為在很多複雜重大的問題上,沒有理性思維是很難得出正確結果的。
李昭平博士表示,什麼時候依靠直覺,什麼時候依靠理性思維還是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小故事
鞅是戰國時期的改革家,他輔佐秦孝公進行了變法。變法之初,為了取信於民,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天,商鞅在國都的南門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桿,並當眾宣布,誰能把它扛到北門,賞賜黃金十兩。可是到了下午,還沒有人去做,這時商鞅又下令把賞金增加為五十兩,這時有一個人把木桿扛到了北門。商鞅馬上把五十兩黃金獎賞給了那人。人們見商鞅說到做到,以後推行什麼政策都積極響應,商鞅變法於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小故事
諸葛瑾是三國時期孫權手下的大臣,平時話不多,但常常在緊要關頭,幾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有一次校尉殷模被孫權誤解,要被殺頭,眾人都向孫權求情,只有諸葛瑾一言不發。孫權問:“為什麼子瑜(諸葛瑾字子瑜)不說話?”諸葛瑾說:“我與殷模的家鄉遭遇戰亂,所以才來投奔陛下。現在殷模不思進去,辜負了您,還求什麼寬恕呢?”短短幾句話,孫權就感到殷模不遠千里來投奔自己,即使有過錯也應該原諒,於是就赦免的了殷模。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