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遊記
武夷山在中國古代就以山水清幽而著稱,北宋時期的《雲笈七籤》及《詩紀外集(三)》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陸鴻漸(陸羽,唐朝人,被尊為茶聖,著有《茶經》)《武夷山記》云:武夷君,地官也(道家的中元仙官名稱)。相傳每於八月十五日,大會村人於武夷山上,置幔亭(用帳幕圍成的亭子,幔亭也是武夷山的別稱)。(天上的仙官演)化(出一座)虹橋,通(往)山下,(讓)村人既往(都去天上的宮殿中)。是日太極太皇(一說太上老君)、太姥魏真人(太姥山地官)、武夷君三座空中(三位仙官設座於空中)。告呼村人為曾孫(仙官把村民都稱呼為曾孫),汝等若男若女呼座(讓村民按性別依次入座)。乃命鼓師張安陵(天上樂師)等作樂(演奏音樂)行酒,令歌師彭令昭(天上樂師)唱〈人間可哀之曲〉,其詞曰:天上人間兮會合疏稀,
日落西山兮夕鳥歸飛。
百年一餉兮志與願違,
天宮咫尺兮恨不相隨。
這首歌詞的大意:天上的仙人與地上的人相會的事情太稀少了;每當日落西山的時候,倦鳥都知道回歸山林(言外之意,世人都在迷中而忘記了回歸)。人世間百年啊!其實也就是一瞬間,世人所嚮往及追求的東西往往事與願違;天上的宮殿近在咫尺,世人卻無法相隨(言外之意,世人嚮往的是人世間的東西,不知道修煉之法,故無法相隨仙人回歸天界)。
記得唐朝時期的詩人徐凝寫過一首〈武夷山仙城〉的詩,其詩云:「武夷無上路,毛徑不通風。欲共麻姑住,仙城半在空。」麻姑是傳說中的仙女,武夷山上是否有通到麻姑所住的天上仙城之路不得而知;11 月18 日清晨,找尋著仙人的蹤跡,我在茶農的帶領下,來到了著名的岩茶產地之一「牛欄坑」的頂端,這裡所出產的正岩茶肉桂被稱為「牛肉」。
牛欄坑的茶葉生長在兩山之間,中間有一條曲徑蜿蜒而下,直到山下的公路上,茶樹就生長在小路兩側的山壁之下。按過去的說法,因為這種地勢中的植物基本上照不到陽光,所以此地所生長的植物都屬陰木。因此傳統的岩茶製作工藝要求用木炭焙火;焙火不足的茶葉因其陰氣沒有去除完全,喝了對人的身體健康沒有好處。焙火太過的茶葉則會失去岩韻,茶葉的香氣也會失去很多。
聽武夷山的茶農說,現在很多茶農為了茶葉的生長,普遍都給茶葉施有機肥料。
筆者因為研究香道,對植物的陰陽屬性有一些粗淺的認識,我個人認為,現代人對有機肥料的劃分範圍太廣,一些被認為是有機肥料的天然礦物質肥料,如鉀礦粉、磷礦粉、氯化鈣等等,不僅無法促進茶樹的生產,還有可能讓岩茶的茶樹失去了特有的岩韻,甚至抑制其生長;所有的有機肥料都不能解決岩茶生長的根本問題。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說出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根本方法,《周禮‧秋官司寇‧柞氏》:「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
我在與當地的茶農及一些茶葉專家學者聊天時,就提出了《周禮》中的說法,可惜,現代人還是相信現代的科學,雖然大家都在說要復興傳統文化,可是真正按照傳統文化中要求去做人的卻很少。
我提出的方法及原理是,因為岩茶生長在極陰之地,根據陰陽相生相剋的原理,「孤陰而不長」,特別是遇到長時間的陰雨天氣,茶樹長時間吸收不到陽光的折射或散射,對茶樹生長更加不利。
那麼針對這種情況,按《周禮》的方法,補足茶樹的陽氣是最佳選擇。古人用的方法,是剝取山南邊生長的陽木樹靠近樹根部位的樹皮下來,到茶樹的附近找一小塊空地,在那裡將這些樹皮燒成草木灰,這種方法可以補充土地中的陽氣,有利於茶樹的生長。
筆者個人淺見,還有個更好的辦法,那就是找一些枯死的桃木樹的枝幹,在需要補充陽氣的茶葉樹旁邊空地上焚燒成草木灰即可。
成材後的桃木是純陽之木,所以古人用桃木做成桃符掛在門上,古人認為它可以辟邪,確實是這樣。因此,用山南生長的陽木樹皮也行,用桃木更好(桃木基本都生長在山南)。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