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殺手 : 紫外線與防曬
本帖最後由 reapar 於 2017-5-12 10:17 編輯隨著醫學的進步,現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但也無可避免地必須面臨「青春不再」的老化問題。皮膚是人類最外面的一層器官,也是一個人的門面所在。如何正確地保護您的皮膚,延緩皮膚老化,與其每天晚上塗了一層又一層的保養品入眠,倒不如確實地在白天做好萬全的防護。今天就讓我們來談一談如何面對皮膚老化的最大殺手—紫外線。
當今的醫學研究顯示,曬太陽對人體唯一的益處——幫助合成維生素D,在現代社會已不再重要,因為我們可由食物中獲得足量的供給。以目前皮膚科學的研究觀點而言,曬太陽對皮膚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古銅色的皮膚不再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美,反而是皮膚加速老化的前兆。陽光在穿過大氣層之後主要剩下可見光、紅外線以及紫外線。其中的紫外線可依其波長再細分為UVC(波長200至280nm)、UVB(波長280至320nm)、以及UVA(波長320至400nm)。UVC因為波長太短,穿透力不足,一般而言在到達地表之前已被臭氧層所阻隔,對人體幾乎不造成影響,並不需特別顧慮它。UVB則是造成皮膚傷害及老化的最大罪魁禍首。過度的曝曬,並可能導致急性曬傷及慢性皮膚癌的產生。至於UVA主要會造成雀斑及黑斑的惡化,並造成皮膚曬黑。但新的研究顯示,它也是造成皮膚老化的幫兇。加上UVA的穿透力強,連一般透明玻璃都無法阻絕UVA的穿透,這可真是苦了那些開車族及坐在窗邊的辦公族們。
我們常常在皮膚科門診被問到一個問題:「 醫師啊!我明明天天都待在室內,為什麼我的黑斑、肝斑還是一直冒出來?」 請小心UVA這位隱形殺手。陽光對皮膚的傷害這麼大,那麼該如何來保護我們的皮膚呢?下面提供幾點方法:
(1)儘量避免直接曝露於太陽下。南台灣夏天的太陽是非常毒的,尤其是早上十點到下午二點左右,請多待在室內。
(2)萬不得已必須外出時,請先做好物理性防曬,例如戴寬邊的帽子、撐傘、穿長袖衣服,而衣帽的質料編織越緻密、顏色越深、防曬效果越好,但相對而言您也可能因包得密不通風而熱得受不了。
(3)物理性防曬力有未逮之處,可塗抹防曬用品來加強。
本帖最後由 reapar 於 2017-5-12 10:18 編輯
那麼要如何來挑選適合自己的防曬用品呢?首要了解您自己的膚質(油性或乾性)、膚色(一般黃種人約屬第Ⅱ~Ⅳ型膚色)、什麼時候要用(上街逛逛或下水游泳),再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在這裡要先解釋一個名詞SPF(Sun Protection Factor),也就是防曬係數。SPF最初是由美國藥物暨食品管理局所制訂出來的。
簡單的說,一個人如果原本在太陽下十分鐘就會曬紅(主要是UVB作用),用了SPF為15的防曬油後,則可耐一五○分鐘才會曬紅。一般而言係數較高者(SPF大於15)多可同時防UVB及UVA,但是因為SPF的測試方法主要是針對UVB,所以新的防曬產品多會另外註明UVA的防曬效果。可惜的是目前UVA的防曬測試方法尚未統一,常常有灌水虛報的情形,所以多參考一下品牌口碑並聽聽皮膚科專科醫師的建議,不失為一個較妥當的辦法。
那麼是不是係數越高越好呢?也不盡然。高係數的產品,通常必須添加所謂物理性隔絕劑,包括氧化鋅、二氧化鈦等,用來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金屬反光膜,隔絕光線進入。效果雖好,但因為黏度大,而且塗抹時延展性及色調較差,用在油性膚質的人臉上易長粉刺,所以並非人人適用。
另外一種方法則是利用化學藥劑來吸收紫外光,即所謂的化學阻斷法,常用的成分包括PABA、Oxybenzone、 Cinnamate、以及新的Parsol 1789和Mexoryl SX等。值得注意的是防曬成分越多,防曬效果可能好一些,但是造成過敏及接觸性皮膚炎的機會也越大。其中的PABA因為引起過敏的案例不少,新的產品大多捨棄不用,並加註PABA free的標示。
選擇防曬用品要當個行家,還得注意一下標示的是WaterProof(防水)、Water Resistant(抗水)、或者只是Sweat resistant(抗汗)。所謂的防水製品是指必須能在水中八十分鐘仍能維持其保護效力而言,較適合下水游泳使用。而抗水製品指的是在水中四十分鐘仍能維持保護效力,較適合一般戲水使用。至於抗汗產品則指能在大量流汗(不是浸在水中)三十分鐘仍能維持其保護效力而言,較適合一般外出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愈能防水的產品多屬於油性製劑,用在油性膚質的人身上,較易引起青春痘或毛囊炎。而係數低、抗水性差者雖然塗抹起來較不油膩,但必須常常塗抹且保護效果較弱是其缺點。而不論是那一種產品都應該在曬太陽前三十~~六十分鐘就先塗上,才能達到最好的防曬效果,而且也要記得在流汗或游泳後再多塗一遍比較保險,(永遠不要完全相信產品的說明)。
本帖最後由 reapar 於 2017-5-12 10:19 編輯
1938年,奥地利化学家弗朗兹·格赖特(Franz Greiter )研制成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防晒霜。1962年,又是这个大叔提出了防晒指数(Sun Protection Factor,SPF)的概念,即与没有涂防晒霜的情况相比,达到最小红斑量(MED)所需要的紫外线辐射量的倍数。(最小红斑量是引起皮肤红斑所需的紫外线剂量。严格来说,出现红斑就是一种晒伤,但它非常轻微,与大众通常理解的“晒伤”不是一个概念。)打个比方,就是如果你在某种阳光强度下1小时会达到最小红斑量,那你涂了SPF15 的防晒霜就可以让你在同样强度的光线下15个小时才达到最小红斑量。
当然,这是在绝对理想状态下。事实上一天内你接受的紫外线强度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且防晒霜也会随着汗水、擦拭、分解等原因消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SPF多高才算好?
理论上来说,SPF值越高,防晒效果越好。但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数据显示,SPF超过50后,防晒效果没有显著增强。
也许你会说,没有显著增强也意味着更有效果啊。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具体来说,SPF50与SPF100的防晒霜在效果上只有1%的差别。有就是说SPF50的防晒霜可以阻隔98%的UVB而SPF100的防晒霜可以有效隔离达到99%。
但是,SPF的标示值是基于2毫克/平方厘米的用量的。以SPF15的防晒霜为例,如果只涂脸部的话,想达到SPF15的防晒效果,有效用量需要接近1克。(详细图解请看这里: 防晒霜,用量不足等于浪费 )如果使用量只有标示值的一半,效果会降低到标示值的开方,而不是一半。
防晒霜安全吗?
关于防晒霜是否安全可谓是流言不断。从防晒霜可能致癌、使皮肤老化等等不一而足。那防晒霜是不是真有这些危险呢?这包含两方面的考量:1.防晒霜本身成分是否对皮肤有害;2.在防晒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是否有潜在危险。
从第一支防晒霜问世至今70多年间,防晒霜经历了不断改良。如今经过FDA验证的防晒霜主要成分有16种,能通过FDA近乎严酷的繁琐审核,其本身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有相当保证。
但是化学防晒剂在长时间的光照下,往往会产生能量较高的自由基。自由基有损伤DNA、氧化脂质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肌肤老化的原因,这也是防晒霜最大的安全隐患。
一份研究表明,二苯甲酮-3,桂皮酸盐,奥克立林(Octocrylene)这三种成分(都是防晒霜最常见的成分)在透过角质层之后,被光照60分钟以上会产生比未涂防晒剂时更多的活性氧。而二苯甲酮-3非常容易被吸收,所以产生危险的可能也比较大。因此,欧洲生产的防晒霜凡是二苯甲酮-3含量在0.3%以上的都需要明显标注。所以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考虑慎用含此成分的产品。
防晒霜的配方是一个复杂的学问,即使是相对容易分解的成分,如果与大分子的成膜剂和阻渗剂配伍,就可以大大降低透皮性,这样的配方整体来说危险性就有所下降。而且很多防晒霜添加了可以淬灭自由基的成分,比如硝基化合物,同样可以保护皮肤免受防晒剂分解产物的危害。许多大型生产厂商都在配方上花了很大功夫,在充分利用现有有效成分的同时,还积极研究如何增强这些成分的稳定性,以减轻分解产物带来的不良影响。
即使是研究防晒霜危害的报告也都表明,相对于紫外线来说,只有比较少的防晒成分容易通过角质层直接接触到皮肤。因此防晒霜产生的自由基也好,活性氧也好,其产生的量和危害性都低于紫外线直接照射对皮肤产生的危害。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防晒霜还是要涂的。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