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文竹 發表於 2017-11-1 09:33:32

为什么只有义乌和它的小商品王国能做到“占领全球”

打跑“伊斯兰国”之后,谁“占领”了摩苏尔?——义乌小商品。今年7月,伊拉克总理宣布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全城解放。“伊斯兰国”四处退避,仅有部分伊拉克农村和沙漠地带作“地盘”。在摩苏尔这块百废待兴之地,义乌的意义如同急救箱一般。据网站TRADING ECONOMICS数据显示,2017年8月,伊拉克进口主要来自叙利亚、中国和美国,而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占总进口量的14%,仅次于叙利亚的18%,而这些货物的主要供货地就是义乌。这座地处浙江一隅的城市成了中国“卖全球”的名片。当1980年代的深圳蛇口贴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以“深圳速度”在南粤大地上拉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幕时;当1990年代的上海浦东奏响春天的故事的新乐章,引领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一座中国东南沿海的小县城一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从默默无闻,到与深圳、上海一样,成为人们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过往近40年的历程时无法忽视的经典案例。这座城市就是浙江省义乌市。无政策无投资,“莫名”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以小商品经济立市的发展道路,不仅让如今的义乌成为了备受商业人士瞩目的国际小商品之都,同时也吸引了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学者的目光。为什么义乌的经济发展之路堪称独树一帜?其实,如果简要地回顾二战后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便能理解义乌的独特之处。二战后的东亚,见证了新兴经济体的不断涌现。最初是从二战留下的废墟中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然后是以韩国、中国台湾等经济体为代表的东亚四小龙的迅速工业化,接着泰国、马来西亚这些来自东南亚的四小虎经济体也踏入经济快速增长的行列,最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东亚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于是,西方学者开始惊呼东亚奇迹的发生,纷纷总结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并为人们呈现了这样一幅经济发展图景——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下,中央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产业政策,引导关键战略性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并且建设经济特区,给予政策优惠,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利用外部资源上,在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同时,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提供稀缺资本。在改革开放的大幕在中国刚刚拉开时,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了第一批经济特区,义乌只是浙江金华市下辖的普通县城;在传统工业城市纷纷布局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工业产业时,义乌选择了一条依靠商业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西方跨国公司以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的华商将资本与技术投向重新开放的中国时,义乌并不具备大量吸引外资的优势条件。然而,经过近40年的发展,义乌的小商品经济恰恰在既无政策倾斜,又无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从农贸市场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市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在1982年建立。当时政策环境的宽松为农民进城从事商品交易提供了条件,而义乌建立的集中管理小商品市场也和同一时期很多城镇中的农贸市场没有多少区别。中国共产党十二大的顺利召开,全国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得此类农贸市场的经营得到了来自政府的正式认可,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便孕育而生。1984年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新马路义乌小商品市场成立。1984年12月6日,稠城镇小百货市场移址新马路新建的市场,总投资57万元,占地13590平方米,摊位1849个,改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1985年市场成交额6190万元;1986年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029万元。每天有上万人前来交易,其中义乌之外的民众人数甚至超过了义乌本地人。商业氛围浓厚的浙江各县市在此时也相继发展起来了数个特色鲜明的小商品市场,比如温州乐清的服装市场。然而义乌小商品市场凭借短期内迅速积聚的人气,以及义乌地处浙江中部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让义乌除了吸引周边县市的商贩来此摆摊交易,甚至吸引了一些地方市场的整体迁入。于是刚刚建立的新市场,很快就面临了摊位供不应求的问题,第三代市场随即产生。1986年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建立之时,义乌的小商品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影响力。经过两次改建,到199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成交额也在1991年突破了10亿元。此后,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节点,义乌小商品市场再次完成了升级改造。1992年,中国开始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义乌小商品市场再次升级,相继建成篁园市场和宾王市场,也标志着义乌全国领先小商品市场地位的确立。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义乌国际商贸城也在2002年正式开始营业,标志着义乌开始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新征程。秘诀:为市场“护航”的有为政府从未缺席县域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富有活力的经济部门,区县之间面临的激烈竞争促使着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义乌政府在打造义乌小商品经济立市的历程中,不但是引导小商品经济在义乌发展的管理者,更是小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后坚持市场导向的维护者。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大潮中,义乌作为一个金华市下辖县城,与浙江省内其他区县相比,并无发展经济的特别优势:没有工业基础,没有近海港口,也没有资金资源。然而任何产业基础、政策优惠、区位优势乃至人力资本上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都不及一地政府的解放思想并形成不断进取创新的意识更加重要。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取得快速发展的地区,并非是工业基础雄厚的东北、华北和上海等地,而是国有经济薄弱,政策环境较为宽松的珠江三角洲和浙江中南部等地。改革开放之前,任何形式市场经济的存在都会遭受地方政府的严格打压和批判。对于缺乏工业基础的义乌而言,地方经济的发展仍是以农为基,以粮为纲。上世纪80年代,义乌政府为了振兴地方经济,提出了“以商建县”的方针,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率先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适合义乌的经济发展道路。义乌小商品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的蓬勃发展,使得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增加,使义乌实现了“以商建县”的初期目标。随后,义乌政府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向着工商并重的方向转型,提升第二产业在地方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而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也在刺激着义乌当地轻工业的成长。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的建设,构建出了一张辐射农村及中小城镇的商品流通网络,乡镇企业作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最具时代特色的经济组织也开始在义乌的土地上快速成长。在市场物流需求的刺激下,义乌周边开始出现大量的家庭工厂,“前店后厂”双轮驱动的格局,使得义乌逐步实现了“工商并重”的发展目标。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只有义乌和它的小商品王国能做到“占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