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之謎
鄭和七下西洋之謎「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使鄭和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受明成祖的派遣,率領規模龐大的船隊馳騁萬裏海域,先後七次下西洋。鄭和航海規模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為歷史所罕見。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目的」。李長傅的《中國殖民史》,稱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稱為「炫耀自我」。
鄭鶴聲、鄭一均在《鄭和下西洋簡論》中認為,鄭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亞非三十多個國家結盟,順便打聽朱允的下落,後四次則是為宣揚「國威」。到底哪種說法才是當時明成祖派鄭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
鄭和下西洋之原因:
鄭和出身回教家庭,具航海知識,又長於似交及軍事,成祖遂遣之下西洋。
因帖木兒國强大,威脅明之西陲,成祖遣使與海外各國建立聯盟,以作牽制。
成祖為加强經濟發展,遣使往南洋各地,以增進海外貿易。
成祖遣使南下,宣揚明室之富强,以立國威。
鄭和下西洋之影響:
鄭和多次下西洋,恩威並施,西洋三十餘國遣使入貢,國威遠播。
鄭和下後,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推動國由手工業之生產。
鄭和下西洋所繪製之航海圖及其随員之著述,豐富中國之航海、地理知識,對東西交通貢獻甚大。
鄭和下西洋後,明室海外聲望日隆,華僑地位日高,刺激國人移民南洋,奠定華僑在南洋之地位。
鄭和下西洋,中國文化亦随之傳至海外,西洋各地均深染華風,諸蕃王子亦多來華留學。
https://renwenwebsite.weebly.com/uploads/2/6/8/7/26871624/2461953.jpg?433
據跟隨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記錄:
寶船六十三隻,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上9桅可掛12張帆,
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