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相
http://p1.pstatp.com/large/471200034a15e0b8093e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相
沈蒙
來源:錢江晚報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婦孺皆知,但是人們對此事前因後果的理解,與歷史事實出入很大,並且跟歷史真相正好相反。例如,荊軻刺秦王未果的原因,普遍認為是因為荊軻的劍術不精。那麼事實到底如何?荊軻PK秦王,誰的劍術高?
影視演繹“秦王刺荊軻”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秦王劍術高,該觀點來自於文學家的解讀和影視導演的演繹。
詩人陶淵明在《荊軻》中寫到:“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在陶淵明看來,荊軻劍術不精,所以大功沒有告成。
對此,當今大導演陳凱歌也有一個非常具有創意的演繹。在其導演的《荊軻刺秦王》一片中,陳凱歌讓秦始皇破例允許荊軻帶長劍入殿,為這位刺客設下一個暗殺的陷阱。
當圖窮匕首現之時,荊軻剛把自己腰間的長劍拔出,早已做好準備的秦王搶先出劍,削鐵如泥,把荊軻的劍削斷了。荊軻還沒反應過來時,秦王已經把劍深深刺入了荊軻的胸膛。
人們看了這部片子後,覺得該片名應該改一下,準確的說是《秦王刺荊軻》。陳導的演繹,充分說明瞭荊軻劍術之糟糕——拔劍速度慢,劍的品質也不好。
而片中的秦王害怕別人搶去了功勞,還呵退了大殿裏所有的文臣武將,自己跟荊軻單挑獨鬥。陳導可能是秦始皇的粉絲,所以就把這位“千古一帝”,演繹成了美國西部牛仔式的大英雄。
歷史真相:誰最後殺死了荊軻
我們必須撇開文學家的解讀與影視導演的演繹,才能還原“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真相。有幸的是,我們能在《史記》上看到此事的“實況轉播”——當時在場的夏無且(音“狙”),就是用藥囊擊打荊軻而救了秦王一命的那位御醫,將此事告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司馬遷的《史記》的有關部分正是此事的第一手的材料。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荊軻送地圖和樊於期的頭給秦王,圖窮匕現。荊軻右手抓住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要刺殺秦王,但是意外發生了——拉扯中,秦王的衣袖破了,他擺脫荊軻轉頭就跑,但是因慌張也拔不出身上的劍。而由於秦王當時規定大臣不能攜帶兵器上咸陽宮,衛兵必須站在大殿之外,所以整個咸陽宮形成這麼一個局面:荊軻單挑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
這時站在旁邊的太醫夏無且把隨身的藥囊砸向荊軻,正是這一舉動救了秦王。緩過神來的大臣大喊秦王如何拔劍,秦王這才拔出了長長的寶劍。相對於荊軻手中的匕首,秦王的武器優勢很明顯,他先把荊軻的左腿砍斷了,然後連砍了8劍,荊軻還是沒有死,靠在咸陽宮的柱子上,把秦始皇罵了一頓。隨後,大殿外的衛兵聽到裏面亂做一團,趕進來殺死了荊軻。
先有夏無且砸藥囊,又有大臣場外指導“拔劍”,還有衛兵幫忙,如此看來,殺死荊軻的並不是秦王。而從事後秦王的論功行賞的角度看,即使秦王他自己也不認為殺死荊軻是自己的功勞,而主要是夏無且的功勞。他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還說:“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此外,武器上的不對稱,也是導致荊軻刺秦未果的因素之一。當秦王拔出自己的長劍時,僅手持匕首的荊軻已無法接近秦王了。
競爭上崗,劍術是標準之一
顯然,現場發生的一切仍不足以證明荊軻的劍術。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當時秦國已經拿下了趙國,燕國成了其下一個目標,岌岌可危。因為與秦國實力懸殊,不能硬拼,燕國這時就出現一個工作崗位,該崗位的職責是刺殺秦王,這個職責決定了該工作崗位一定是競爭上崗,能者上!
看看招聘委員會的幾個成員,第一個是燕太子丹的師父鞠武,老謀深算;第二個是燕國的節俠田光,智深而勇沉;第三個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秦王的大仇人;第四個是太子丹,秦王兒時的玩伴,後不堪秦王淩辱而逃回燕國。
最早提出刺秦計劃的是鞠武,在他看來,田光是刺客的最佳人選,而田光以自己年事已高、精力不夠為由,又舉薦了荊軻。因此,從邏輯上推理,荊軻不僅具有田光智深勇沉的特徵,也年輕力壯。
聽說刺秦計劃後,荊軻考慮了很長時間,回絕了太子丹,認為自己不能勝任,後經太子丹反復懇求才同意。由此可見,荊軻遇事深思熟慮,絕非後世想像的一個狂徒。
我們由此可以邏輯地推出荊軻的素質:“智深而勇沉”的田光所推薦的荊軻,一定是在精神素質和劍術水準上能勝此大任的。
既熟知秦王而又了解荊軻的樊將軍,毫不猶豫地將報家仇的生命賭注押在荊軻身上:為了讓荊軻能夠接近秦王,毫不猶豫把自己的人頭獻了出來,這說明在這位秦王叛將看來,荊軻的武功遠在秦王之上。而且與秦王是兒時好友的太子丹,也把復仇希望寄託在荊軻身上,說明在太子丹眼裏,荊軻確實是天下武功最好的人。
再看看荊軻在西去刺殺秦王之前做了什麼準備。
《史記》記載,荊軻是一個“好讀書擊劍之人”。衛元君不聽荊軻計策,衛國被秦所滅。西元前241至227年,身為衛國人的荊軻家破人亡,流落韓、趙、燕等國。這14年的生活,司馬遷記載了兩件事,可以看荊軻生活的縮影:其一,是在榆次與蓋聶論劍,也就是切磋劍術;其二,荊軻遊于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也就是下棋,結果“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劍術是武功,下棋是鍛鍊智慧,荊軻一直在為實現他的大志作準備。
刺秦未果的必然和偶然
既然荊軻這麼牛,他為什麼還刺秦未果?我的答案是,出現這個結果,有一個必然因素和兩個偶然因素。失敗的必然因素是荊軻所帶的副手——行刺當天,秦舞陽被嚇破了膽,癱倒在秦庭上。
荊軻對劫持秦王的難度是作了充分估計的,萬一秦王第一次逃脫,最大的可能是繞著秦庭的柱子跑,那麼一個鎮靜的副手就可圍追堵截,確保萬無一失。
不幸的是,後來荊軻被太子丹的不信任所激怒,更怕秦舞陽單獨行刺壞事,沒有等到自己選定的副手到來,就帶著這位太子丹從民間選來的殺人犯,倉促上路了。這麼看的話,太子丹不僅對這次刺秦未果犯了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斷送了“天下第一勇士”的性命。
古人周曇有《秦舞陽》一詩,就是對此有感而發的:“丱歲徒聞有壯名,及令為副誤荊卿。是時環柱能相副,誰謂燕囚事不成。”講秦舞陽十幾歲殺人,卻徒有虛名,讓他當副手誤了荊軻,如果秦王繞著柱子逃跑時,他能幫一把,那麼誰說刺秦之事會不成呢?
另外兩個導致刺秦失敗的偶然因素,其一就是秦王穿的那件皇袍。誰也沒料到,荊軻一抓秦王的袖子,秦王大驚之下往後面一蹭,袖子就斷了。要是秦王穿了件結實的皇袍,他就跑不掉了。這個細節,後人不太注意,可《東周列國志》裏對此特地做了一番演繹:出了這件事後,秦王很鬱悶,便讓胡姬彈琴唱歌用以排遣,胡姬唱道:“羅縠單衣兮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兮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兮可負而拔,嗤彼兇狡兮身亡國滅!”歌詞第一句就提到那件衣服“可裂而絕”,救了秦王的命。
第二個重要的偶然因素荊軻沒有考慮到,那就是救秦王命的關鍵——夏無且的藥囊。
這個藥囊到底打在了荊軻什麼地方?有4種可能。
一種可能是打在了荊軻頭上,荊軻失去了知覺,摔倒在地。不過這種可能比較小,因為難度比較高,而且藥囊要有足夠的重量,夏醫生投擲的力氣還要很大。
第二種可能性是打在了荊軻的身上,不過荊軻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這點撞擊恐怕也不會影響他的行動。
第三種可能性,夏無且的藥囊直接扔向荊軻的臉,恰好裏面裝了很多辛辣的粉末,迷住了荊軻的眼睛,趁其不辨東西時,秦王在大臣的指導下拔出劍來,砍斷荊軻左腿,這種可能性有,但缺乏證據,只是一種邏輯的推測。
第四種可能是夏無且的藥囊什麼也沒有打著,他一看當時的情況,荊軻拿匕首刺殺秦王,自己也驚慌,把手裏面本來捧著的藥囊胡亂往地上一扔。
正是這個胡亂扔在地上的藥囊,給荊軻帶來災難性後果。那裏面裝的珍珠、草藥撒了一地,荊軻的注意力一直都在秦王的身上,沒有注意到藥囊,一腳踩在珍珠上摔倒了,這種可能性很大,而且有證據:秦王拔出劍後砍向了荊軻的左腿,我們知道荊軻右手有一把匕首,寶劍當時有一米之長,能砍斷荊軻的左腿,肯定離荊軻很近,荊軻卻無還手之力,這個說明他很可能倒在地上,甚至失去知覺。
假如刺秦成功
在我的心目中,荊軻是古今第一純爺們。他的志向遠遠不限于報答太子丹,他的志向是恢復自己的家園,讓黎民百姓免受秦帝國的蹂躪。
秦王雖然沒有被刺死,但是倘若荊軻真的殺了秦王,中國的統一會推遲嗎?統一中國的還會是秦國嗎?中國走向統一是必然的,但是誰去統一是偶然的,有各種歷史的原因。
當時局勢,在戰國七雄中,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是三個國家,齊國、趙國和秦國。在司馬遷看來,秦帝國統一中國並不是中國最好的選擇,齊國統一中國的話,可能會走向更加文明,更加尊重知識分子的國家。但當時秦國的武力遠在其他六國之上,即使秦王被刺死,統一中國的也很可能是下一位繼任秦王。
https://i1.read01.com/SIG=29ibk04/304561527a53306d3442.jpg
秦武陽在上台階時,緊張得雙手顫抖,臉色變白。荊軻趕緊作了解釋,並按秦王的要求,
接過秦武陽手裡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
秦王慢慢展開捲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但是,荊軻並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劍自衛,卻又一時拔不出來。於是兩人繞著柱子轉。
衛兵因沒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這緊張的時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將醫袋抽打荊軻,並提醒秦王把劍推到背後拔出。
秦王頓時醒悟過來,迅速拔出劍來,一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後,將匕首投向秦王。
結果未中,被擁上來的衛兵殺死。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