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好壞之分
膽固醇好壞之分根據香港衞生署的解釋,膽固醇是脂肪的一種,它是構成細胞壁、膽汁及各種荷爾蒙的主要成份。人體內大部份的膽固醇都是由肝臟製造的,由於膽固醇不能溶解於血液中,因此它會與一些稱為「脂蛋白」的物質結合並被輸送到身體各部份。我們一般認為膽固醇是「壞」東西,因為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指出膽固醇對人體極其重要,只有在膽固醇水平超逾某限度時,才會危害健康,而血液中含有所謂的「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而「壞」膽固醇水平偏高及/或「好」膽固醇水平偏低的人會較容易患上各類心臟疾病。而當「壞」膽固醇在血管中運行時,有一部分會在血管壁內沉積,這樣可能會引致動脈粥樣硬化症(動脈硬化),因而增加患上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進食的膽固醇不應超過 300 毫克。而香港營養師協會列出,理想的膽固醇水平應以:總膽固醇<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3.4 mmol/L而男士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好」膽固醇水平>1.0 mmol/ L;女士則應以>1.3 mmol/L為標準。
瘦人多屬先天因素 男比女更易有高膽固醇
一般的觀念覺得肥胖或過重,可引致多種慢性疾病,但反而瘦身形更易讓人疏忽健康問題。很多患高膽固醇的瘦人,未必是由於不良飲食所致,他們多屬於先天因素,最常見是患上家族性高膽固醇病,他們體內因某種基因而令肝臟不能自控地製造過多膽固醇,同時對膽固醇的消除能力較低,所以導致高膽固醇。這些患者的家人儘管都是瘦人或年輕一輩,一般也有高膽固醇傾向。
女性荷爾蒙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另外,女性在停經後因保護心臟的女性荷爾蒙減少,也容易令膽固醇指數上升。而年紀漸長,膽固醇亦會比年輕時較難清除,也屬風險因素。所以有否患病,千萬別靠外表。如家族成員患高膽固醇、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而且在年經時,如40歲左右發病,便應提高警覺,找醫生做抽血檢查。
儘管瘦人多不是由飲食不當致病,但健康飲食亦可控制膽固醇指標。當然運動及戒煙也對預防膽固醇積聚有顯著效果。如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後仍未能控制超標情況,便須服用藥物降低膽固醇,否則將會提高患心臟病的機會。
飲食:忌吃容易增加壞膽固醇積聚的飽和脂肪食物,如動物性油脂,如豬油、牛油,還有肥肉脂肪、動物內臟、雞皮、豬腳、鴨掌、蛋黃、蟹膏、大閘蟹、蝦、蠔、墨魚等。但多吃高纖食物,如蔬果、粗糧等,則能減少腸臟吸收膽固醇;多吃奧米加3,如三文魚等深海魚類或魚油,更能增加好膽固醇的水平。
運動:每日運動30分鐘,或一星期最少運動3至4次,達至出汗及心跳加速程度,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及循環系統,消除壞膽固醇。平時也應多動動身體和走路,別長時間坐着。
戒煙:香煙中的尼古丁,是導致「壞」膽固醇積聚的元兇,及早戒掉,可遠離高膽固醇及心血管疾病。
歐洲新指引再調低壞膽固醇目標水平
既然膽固醇是「雙面刃」,如何才算是「中庸」水平?「膽固醇水平因人而異,尤其是坊間驗身計劃所列出的『標準』只能作參考,實際需要按病人的風險因素來決定。針對曾罹患冠心病、中風、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極高風險人士,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和歐洲動脈硬化學會(EAS)在今年8月聯合發佈的新指引,建議壞膽固醇由1.8mmol/L進一步調低至1.4mmol/L或以下水平。」要降低壞膽固醇,可先從控制飲食及運動方面著手。不過何醫生提醒,有些食物看似「無傷大雅」,卻是隱形殺手。「魚生看似無油又健康,但原來魚子膽固醇極高;又例如餅乾、曲奇、或蛋糕本身膽固醇含量不高,但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這些脂肪進入身體後會轉化成壞膽固醇,比起天然的膽固醇傷害性更大。」
控制飲食只是降膽固醇的第一步,身體有約八成的膽固醇也是由肝臟自行製造,只有約兩成從膳食中攝取,所以針對要將壞膽固醇降至1.4mmol/L的極高風險人士,醫生有機會在早期已處方藥物以降低壞膽固醇水平,及早減低併發症出現的風險。
何醫生重申,藥物是有助控制病情的方法,有需要的病人不應抗拒。「我曾接觸過一位因暈眩及心跳加速入院的病人,檢查後發現其中一條血管已全塞,需要接受『通波仔』手術。到問診時發現原來他早知自己有膽固醇問題,但因為抗拒服藥而試用其他偏方,最後當然徒勞無功。」何醫生慨嘆,行醫多年一直有患者以保健品、自然療法甚至民間偏方降膽固醇,部分更稱可以「斷尾」,但未見顯著成效。「做醫生總會遇上這類『包拗頸』的病人,吃秋葵、飲咖啡、甚至做針炙降膽固醇,效果卻未如理想。」何醫生指出,膽固醇問題刻不容緩,尤其做了「通波仔」手術也不是一勞永逸,因為置入支架只是將栓塞最嚴重的地方擴闊,但膽固醇問題會令全身其他血管退化,服藥是建議的出路。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