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裝水 ..... 增加致癌的風險 !
最近有一條“不要喝留放在汽車裡的瓶裝水”的警告在網上瘋狂轉發:“有位朋友的母親最近才被診斷出乳腺癌。醫生告訴她:女性實在不應該喝留放在汽車裡的瓶裝水。熱能和塑膠瓶子兩者遇在一起就會產生化學物質,而那些將會導致人們罹患乳腺癌。在此提醒廣大女性朋友小心並且千萬不要喝留放在車子裡頭的瓶裝水。 ”這條警告雖然說得有鼻子有眼,卻經不起推敲。科學家們雖然已經確定了很多物質是致癌物,但這是指這些物質能夠增加致癌的風險,並不是指攝入了這些致癌物就百分之百地致癌。另一方面,有很多因素能致癌。因此具體到某一個人患癌的時候,幾乎無法肯定究竟是哪個因素導致了其患癌(只有在某些極端的條件下才能建立明確的因果關係,例如曾經受到強烈的核輻射)。
瓶裝水、軟飲料的塑料瓶採用的材料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有研究表明,PET塑料瓶有可能會釋放出己二酸二辛酯(DEHA)和鄰苯二甲酸鹽DEHP.動物實驗表明DEHP是一種致癌物質。不過,這些研究有爭議。 DEHA和DEHP通常用來作為塑料的塑化劑,但是並不用於PET製品,PET塑料瓶檢測到的DEHA和DEHP可能是外源污染。
如果PET塑料瓶中含有DEHA和DEHP的話,受熱或陽光照射能不能讓它們更多地釋放到水中呢? 2003年瑞士科學家曾做過實驗,讓兩組PET塑料瓶裝水在陽光下照射17個小時,一組在空氣中照射,一組半泡在60攝氏度的水浴中照射,然後與放在25攝氏度陰影處的對照組做比較。結果發現,放在空氣中照射的那一組水中的DEHA、DEHP的含量和對照組沒有區別,照射同時加熱的那一組有的水中DEHA和DEHP的含量有所增加,最高的分別達到0.046微克/升和0.71微克/升。但是這仍然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準中這兩種物質的限量(分別是80微克/升和8微克/升)。如果長期持續地飲用這種水,根據其DEHA和DEHP的含量可以估算出,致癌的風險分別為十億分之1.6和千萬分之2.8,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這次台灣“毒飲料”事件非法添加的塑化劑就是DEHP。各種瓶裝飲料會使用各種添加劑,增加了非法添加和造假的機會。即使是完全合法的飲料,也未必能夠避免健康風險。例如果汁飲料通常會用到防腐劑苯甲酸,這是合法的添加劑,但是苯甲酸能與維生素C反應產生致癌物苯,特別是在受熱和光照的條件下更容易反應。那麼喝可樂等碳酸飲料是不是就比果汁之類的安全呢?它們也許沒有致癌的風險,卻有別的健康風險,例如有可能增加患骨質疏鬆的風險。
瓶裝水又如何呢?如果喝的是瓶裝礦泉水也未必安全,因為它可能含有致癌物溴酸鹽。天然礦泉水中其實並不含溴酸鹽,但是普遍含有溴化物。瓶裝礦泉水在生產過程中,用臭氧殺菌,而臭氧會與溴化物起化學反應,生成溴酸鹽。加拿大衛生部的研究表明,用臭氧消毒的瓶裝水中,每升含有4.3~37.3微克的溴酸鹽,平均含量為18微克。自來水中也含有溴酸鹽,但含量較低,每升含有0.55~4.42微克,平均含量為1.71微克。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溴酸鹽能使實驗動物致癌,但還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對人也致癌,因此將溴酸鹽歸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飲用水中的溴酸鹽的含量每升不要超過10微克,根據動物實驗的結果推算,這個數值相當於在人的一生中患癌症的風險高了不超過萬分之一。
所以對瓶裝飲料來說,最安全的是最簡單的純淨水。但是長期只喝純淨水有可能導致身體對必需礦物質的攝入不足。從營養的角度說,如果是家庭日常的飲用水,最好還是喝自來水或簡單過濾的水,應含一定量的鈣、鎂等必需礦物質,不宜太純淨。許多人以為水中的鈣沒法被人體吸收還會得結石,不敢喝硬的水。事實上,人體對水中的鈣的吸收利用和對牛奶中的鈣吸收利用一樣。喝較硬的水同樣能補鈣,喝一升含300毫克鈣的水相當於喝一杯牛奶。
但是即便是出廠時檢驗合格的自來水,也未必就是完全安全的。例如,儘管自來水出廠時水中鉛的含量很低,但是流到你家裡的時候,鉛含量可能就變高了。這是因為自來水中的鉛主要來自於自來水管道,是管道受到水的腐蝕引起的。即使是聲稱“無鉛”的黃銅接頭、水龍頭實際上也含有少量的鉛能洩露出來。所以應採取一些做法以盡量避免鉛的攝入,例如如果某個水龍頭已長時間沒有用過(比如隔夜),在取飲用水之前,先讓自來水沖流數秒到兩分鐘(時間長短取決於是否剛剛大量用過水,例如如果剛剛沖刷過馬桶,那麼流數秒鐘可能就夠了),再取飲用水。這是因為水在管中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可能受到鉛污染。如果房間裡有熱水設備,熱水應只用來洗漱,不要取熱水噹飲用水。這是因為熱水比冷水更容易溶解鉛。
我們應該喝什麼樣的飲料?從安全和營養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並沒有一個明顯的選擇。
早在2008年,《北京青年報·青年周末》以《六問「礦泉水致癌」公眾知情權》為題,報道了市場上一些礦泉水被檢測出含有高濃度的致癌物「溴酸鹽」,而這個「行業秘密」在人們的眼皮底下被隱藏10餘年之久。目前農夫山泉「砒霜門」事件又鬧的沸沸揚揚,而一篇名為「礦泉水瓶反覆使用致癌」的文章也在各大論壇和網站流傳,看到這些報道,人們不禁要問:礦泉水真的治癌?這水還能喝嗎?連瓶子都能致癌了,這日子可怎麼過?帶着這些疑問,編者將在下面的文章中和大家一起解讀關於礦泉水「從外到內」的致癌傳說。
飲水安全性命攸關,解決溴酸鹽問題首選無臭氧工藝
溴酸鹽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定為「2B級」的潛在致癌物,長期飲用可能會致癌。飲用水新國標規定溴酸鹽含量不超過0.01mg/L。但是新國標出台後,飲用水中依舊存在溴酸鹽風險。
解決溴酸鹽問題並不難,只要摒棄臭氧殺菌工藝,使用無臭氧工藝(超濾、紫外線等)代替即可避免溴酸鹽的生成。事實上,無臭氧工藝是歐美等國家的標準工藝,國內水企之所以沒採用,主要是因為成本費用高。
飲用水新國標頒佈後,刪除了對細菌總數的要求,臭氧消毒工藝更是沒有必要。因此溴酸鹽問題是否能得到解決取決於企業的誠信和產品質量,對於不保障消費者飲用安全的企業,必將被消費者踢出市場。
水中無溴酸鹽,瓶身標示「溴酸鹽為0」
判斷自己喝的或買的水中是否有溴酸鹽,要看瓶標上是否標註有「溴酸鹽為0」這個指標。有的話,就可放心飲用。但是,如若沒有標示,你要向廠家主動詢問,只有明確產品使用非臭氧技術殺菌,才可讓自己的家人飲用。
l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