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日本311東北地震海嘯後造成福島第一核電廠輻射洩露事件,引起全球關注,輻射累積在體內可能對健康的長期傷害,以及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無一不牽動著人們的神經線;另一方面,癌症治療利用輻射能量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影響正常細胞,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充滿了輻射線,電視機有輻射線,大哥大有輻射線…究竟這些輻射線對人可能有何危害呢?本刊編輯會持續就這議題做相關報導。區分輻射線是否危害人體健康的關鍵因素,在於它是否有足夠的能量造成游離作用。游離輻射 (ionizing radiation,大於10 的16 次方赫茲) 及非游離輻射 (non-ionizing radiation, 小於10的16次方赫茲) 以頻率區分。游離輻射為高頻輻射,帶有足夠能量使電子掙脫原子的束縛能量,使原本呈中性的原子,變為一帶的離子。此類輻射足以傷害細胞內的去氧核糖核酸 (DNA) ,增加致癌的可能性。伽馬射線、x-光、短紫外線、次原子粒子如阿爾發粒子或質子等都可以是游離輻射的來源。
如電子自輻射所獲得的能量,不足以使電子離開原子核的束縛或直接損害去氧核糖核酸,此即為非游離輻射。長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與無線電波都屬於非游離輻射,除了紫外線之外,這些輻射源並不會導致基因突變而致癌。
受游離輻射影響最鉅的癌症種類
人體器官組織對游離輻射敏感度不同,輻射對甲狀腺與骨髓影響最為明顯,白血病(血癌)即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組織病變,產生大量無核細胞,影響正常血球的疾病,取決於人體接受輻射的劑量,血癌可以在幾年之內發作。
有些因輻射導致的癌症則需較長的時間(通常最少需10到15年之久)才會發病,包括
肺癌•皮膚癌•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
乳癌•胃癌(因輻射而產生的癌症並不僅於此限)
另外,輻射與癌症的關聯與暴露到輻射的人體部位息息相關,譬如骨盆腔接受放射線治療的人並不會因此增加頭頸部位罹癌的風險,因為頭部頸部並沒有接受到輻射線。
游離輻射的來源
人體可能接觸到輻射的三大主要來源有:
自然背景輻射來自太陽系的宇宙射線與土壤岩石中的放射性物質,這是舉世皆有的輻射源。
醫療輻射來自診斷用的X光與其他輻射線,以及治療用的輻射線。放射線治療是目前相當普遍的治療癌症方法之一,治療用的放射線劑量遠比診斷用時要高很多。
非醫療人造輻射來自工作場所或其他來源,如1962以前地面核子武器引爆測試的殘留輻射塵害。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側重於醫療輻射的討論。
醫療輻射
診斷與醫療時不可避免的會使用到游離輻射,它們可以是輻射源放在體外但產生的射線會穿透人體進入器官、或是放射性物質經由吞噬進入體內。
診斷用的攝影測試:
某些醫療攝影需要藉著輕度的輻射線產生身體內部影像,如照X光片、電腦斷層掃描、或正子斷層與骨顯像掃描等核子醫學攝影。但核磁共振攝像與超音波檢查不使用游離輻射。
經由單次測試接受到的輻射劑量並不大,但隨著醫療輻射的普及,累積劑量的影響逐漸受到關注,特別是成長中的孩子對輻射更是敏感。
輻射影響雖小但是確實,積少成多卻也不容忽視,因此是否採用醫療攝影測試取決於是否有正面的醫療效益,與可能暴露的輻射風險因子相權衡,盡量採用沒有游離輻射的核磁共振攝像與超音波檢查。如果醫生決定採用X光攝影、電腦斷層掃描,必定是利多於弊。
放射線治療:
游離輻射用在某些癌症治療特別有效,放射線治療使用高劑量輻射(遠高於診斷攝影)遏制癌細胞,但它也可能造成週邊組織細胞的突變與不正常增生,最後衍生第二種癌症。
不過,統計上單單因為放射線治療造成第二種癌症的案例並不常見,多半是醫生在使用放射線時都很謹慎、盡量縮小照射範圍,希望輻射集中在癌細胞上,而少影響正常細胞。可是,一些研究指出,放射線治療的確與血癌、甲狀腺癌、早發性乳癌與其他癌症的風險因子有統計上的關聯性,這多與暴露照射劑量、照射部位與接受放射線治療的年齡有關,愈年輕的患者因為來日方長,加上其他誘因引發癌症的風險愈高。
放射線治療增加的風險往往不是立即可見的,血癌通常需要在照射後五年到九年才會發作,其他的癌症則需要更久的時間,十年以上甚至十五年才會被診斷出來。
總之,考慮是否接受放射線治療時,輻射暴露的危險應是次於醫治的好處,某些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的組合,風險特別高,醫生在處置時多會考量以摧毀癌細胞與降低日後發展第二種癌症的風險做最佳的選擇。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