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食道癌胃癌胰臟癌飲食建議
一、頭頸癌高熱、高蛋白均衡飲食。
少量多餐:除了三餐外,在餐與餐間補充點心,以彌補正餐的攝取不足,如:布丁、蒸蛋、豆花、奶酪、牛奶麥片…等均合適。
低微生物飲食:以現煮餐點為主,不吃未煮熟或半生熟的食物。也不宜選擇消毒殺菌若不完全的食品,建議改喝奶粉、保久乳,或是以口服均衡營養品代替。礦泉水、剉冰類飲品、益生菌製品等都不建議。
手術治療可能造成牙齒或舌頭缺損、影響咀嚼功能、吞嚥障礙、唾液分泌、味覺或嗅覺異常等。故調整食物烹調方式是必要的,食物質地視治療引起的副作用而調整,可從普通飲食、軟質、半流質、全流質、泥糊狀食物而調整:
軟質飲食:質地較軟,容易咀嚼消化且不含粗糙纖維的食物,例如軟嫩肉類、魚肉等,可用清蒸、滷、燉等手法烹調,蔬菜則選擇瓜類及嫩葉。適用咀嚼吞嚥尚可,口腔黏膜僅輕微發炎。
半流質飲食:將固體食物經由剁碎、絞細,加入稀飯、麵條、湯汁或飲料,調製成不需或稍加咀嚼即可吞嚥之飲食,如有需要可以長期食用。適用有咀嚼或吞嚥困難者。
流質飲食:一種在室溫或體溫下為液態的食物,通常是利用果汁機將煮熟的食物,打成類似濃湯狀來飲用且營養均衡,或者可以使用專業營養補充品來達到足夠癌症營養,如有需要可以長期食用。適用有咀嚼或吞嚥困難者。適用有嚴重咀嚼或吞嚥困難者。
二、食道癌
高熱、高蛋白均衡飲食。
少量多餐:除了三餐外,在餐與餐間補充點心,以彌補正餐的攝取不足,如:布丁、蒸蛋、豆花、奶酪、牛奶麥片…等均合適。
低微生物飲食:以現煮餐點為主,不吃未煮熟或半生熟的食物。也不宜選擇消毒殺菌若不完全的食品,建議改喝奶粉、保久乳,或是以口服均衡營養品代替。礦泉水、剉冰類飲品、益生菌製品等都不建議。
避免高脂肪與刺激性食物:像是精緻糖食品,太油膩的食物、刺激性食品及粗糙或太黏的食物(如麻糬)。
盡量選擇質軟、細碎的食物,以勾芡方式烹調,或與肉汁、肉湯等同時進食可幫助吞嚥。
三、胃癌
進展期胃癌病人,可能會採姑息性胃切除術,而一~三期的病人,則有可能接受全胃或部分胃切除手術,這類病人在術前的食量可能就不大,或為配合手術而限制飲食,術後可能又會遇到腸胃蠕動異常,造成阻塞、腹脹、腹瀉、噁心、嘔吐、胃酸逆流、打嗝及早飽感,甚至因此體重下降。另外,第一~四期病患如進行輔助性治療也有可能因此產生腸胃生理變化,因而胃癌病人很容易衍生嚴重營養不良的問題。故胃癌病友術前營養照護十分關鍵、重要。
消化功能改變:
胃切除後磨碎食物的功能減少,吃進的食物無法充分與胃液混合,其他的消化液如膽汁與胰液的分泌也會減少,建議少量多餐並細嚼慢嚥。
脂肪下痢:
由於胃手術切除後迷走神經遭到破壞,使得膽汁分泌功能降低,進而影響脂肪的消化與吸收,造成慢性腹瀉的情形。建議低油飲食,也可以選用含中鏈脂肪的成分作為熱量補充的來源。
胰臟癌
胰臟是同時負責內分泌和外分泌的器官,內分泌調控血糖,外分泌產生重要的消化酵素;對胰臟癌病人來說,可能會因為內外分泌功能的失常,影響血糖調控、導致消化異常,進而造成腹脹、消化不良及體重減輕的狀況。手術後病患暫時無法由口進食,醫師與營養師會幫病患調配一種全靜脈營養,經由大靜脈注射高營養液體或是採取空腸造廔口灌食的方法,維持病患所需要的能量。胰臟-十二指腸切除術後的病人有 10~20% 罹患糖尿病,需控制血糖。可利用中鏈脂肪(MCT) 及葡萄糖聚合物減少脂痢現象、避免因切除胰臟而導致暫時性的高血糖或低血糖。開始由口進食後,也要特別注意飲食的攝取,應避免高脂肪的飲食而促進胰臟分泌消化液,增加胰臟負擔。
癌友愛吃素比較健康?
許多人認為,肉類、特別是紅肉,是誘使癌症出現的原因,因此為了避免癌細胞持續滋長,乾脆就該吃素食。過去有統計指出,有50%對於「吃肉」抱有疑慮。
但是,對抗癌症是非常耗體力的事情,肉類的蛋白質,更是一大營養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就指出,癌症病人若最近半年體重降幅超過原體重的10%,或過去1個月體重驟降達整體體重的5%,就是營養不良的高危族群。
賴怡君說,若以身體質量指數(BMI)22為標準體重,一般人每公斤體重每天要攝取1公克蛋白質,但是癌症病患蛋白質攝取每公斤最好達到1.2至1.5公克,而每天最好要有5成蛋白質來自蛋、豆、魚、肉、奶等高優質蛋白質。
癌症病人最好避免「全素」,非不得已可以選擇「奶蛋素」,補充抗癌所需的動物性蛋白質。而若全素者建議從植物性蛋白質,如豆漿、豆腐等補充,另吃飯時可多添加紅豆、黃豆等五穀雜糧,或在飯上添加白芝麻或黑芝麻等。
喝雞湯、魚湯,就能補足營養?
想到「食補」,大部分的人腦中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魚湯、雞湯、豬腳湯等燉品,但是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魏賓慧就指出過,這樣偏頗的補充營養方式,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癌症病人的胃口通常不好,魏賓慧表示,湯品具有非常多的水分,容易讓癌友產生飽足感,才喝個一小碗就吃不下了,可能事實上根本沒吃進什麼營養。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