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苦,心知道
人的一生中,有人洞察世事,就有人洞若觀火,有人三千佳麗,就有人單身貴族。 風一盞,燈一摟,人前別把人心傷,人後別把尊嚴忘。 盜夢空間是局部性的思維,不是每個靈感都來源整個世界,但是每個世紀都得需要靈感。 人有良知,才發現真誠,人有無知,才看透淒涼。 人的苦,心知道,心的淚,今天明了,愛透了,傷也來到了。一切的流星來自曾經的吻別,一切的現在都是相約在未來的追憶。 人如畫眉,心如燈蕊,命不該絕,必有造化,人不該死,必有用武之地。 當開始走近重點的時候,沒有人能回到曾經的出發點。 青春一路,打工一步,要站的穩,就得知道生命的力度,就得了解格局的態度。
一輩子,很苦,很累,有些無奈說不出口,有些痛苦藏在內心。 有人滑稽,有人聰明,就有人投機倒把,就有人無緣路過。 苦多了,就不怕了,傷透了,就不擔心了,夢醒了,一切都走了。 人生如茶,品的是良知,看的是情意,懂的是態度,認真不是錯,選錯才是苦。 再苦,也得熬過去,才能知道什麼是經歷,再累,也得拼過去,才知道什麼是人生。
事實上,佛教是屬於所有人的。也可以說,佛教並不是宗教。佛教是一門學科。讓我們學習:苦從何而來; 以及,如何做,可以離苦。
因果規則貫穿於佛教之中——如果播種苦因,就會結出苦果;
播種離苦之因,就會獲得離苦之果。
佛教是有關於因與果的,所以愛因斯坦才會說,佛教與科學完全一致。
有如是因,得如是果,而不是依靠信仰。
其他的宗教在起步階段需要仰賴於信仰:首先需要相信“上帝”或“神”是真的存在,
如果一開始就不相信, 便無法繼續下去,只能到此結束。
佛教則邀請我們親自體驗與親自檢測——有這樣的因,就會有這樣的果。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這是佛教無可辯駁的地方。
也就是:如果我們有渴愛,有欲望(想要),結果必然是苦,無需其他解釋。
而其他依賴於信仰的宗教則需要注解來輔助,比如基督教的《聖經》是非常精短的。
每個人都對其有不同注解,因此派系龐雜。
每一個人都可以具有不同的信仰。但是事實和真相卻是唯一的,真理是顛撲不破的。
無論是哪一位佛陀悟道,他們所覺悟的都是同樣的真理。
如果我們透過學習能夠體證佛陀所教導的真理。
那麼在餘下的生命中,就不會再有苦。
苦只能觸及我們的身體,卻再也無法觸碰到我們的心。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