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的技巧
1.“你吃了吗?”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普遍的招呼语。“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劳动都求的就是能够吃饱肚子。因此,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方的一种关心。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然而,“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下来。但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是一种形式,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问声“你吃了吗”也单单是一种招呼,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于对方真得过且过吃饭没吃饭,都是无关紧要。所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你吃了吗”的问话逐渐被新的招呼语所代替。
使用这保存招呼语时要特别注意场合,在卫生间打招呼,显得语言极其贫乏,彼此也显得尴尬。
2.“你干什么去?”
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招呼语,与对方擦身而过,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至于对方干什么却都无紧要,只是表示一种问候。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自己干什么”是属于个人的隐私,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这句问候语出现在中国,也反映了国人的一种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句话也将逐渐被新的招呼语代替。
3.“你在哪儿发财?”
这是中国近几年才时兴起来的问话。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君子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利”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使全国人民奔富裕,并以“发财”相互祝福。所以,这句招呼语如实反映了近几年来从上到下以经济为中心奔富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初得温饱后人民的更高追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4.“你这段时间忙吗?”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都在为事业,金钱,生活而忙碌,奔波。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喜欢用“你这些时间忙吗”问候校友,同事,特别是年龄相当者。觉得这一问候语,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又显得很文雅,不俗。问话人对对方工作忙不忙并非实质性的了解,重在招呼。若对方回答“很忙”,问话人如果不再问一句“忙什么”显得又不礼貌了。
5.“你好”
这句招呼语简洁明了,通用性强,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一种祝福,因此,这句话解放以后经常使用,如今也常出现在经济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又比较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来去匆匆,以前那种交谈型的招呼语已经不适用了,彼此见面时一声节奏明快的“你好”,同时伴以微笑,点头等致意方式便是礼貌之极。所以,这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招呼语。
不失敗的攀談方式,只有一個規則,那就是眼神的交會。
首先要跟對方有眼神的交會,讓對方注意到你的存在。眼神交會的瞬間,對方會在無意識中準備好有人要對他說話,所以會安心地接受你的對話。但若是從背後突然攀談,因為這個意外,對方受到了驚嚇,無意識中就採取警戒,那就會在心門緊閉的狀態下,與你展開對話。
讓對方認識你的存在,是創造說話場合的第一步。所以希望你的眼神要和對方交會之後,再開始說話。
會察覺到這一點,是因為自己在路上,遇到不認識的人向我攀談。我也是很怕生的人,很不擅長主動跟人交談,看到陌生的人,我都盡量不跟他們說話。但自從溝通能力提升之後,對於不認識的人,我也開始能主動開口交談。
像是在登山途中與擦身而過的人打招呼,說出「你好」、「今天很冷呢」等等。但若不是在山上,而是在馬路上,一開始對方會用驚嚇的表情看著你,也有時候根本不理睬你。
因此,我決定在眼神交會後,再打招呼,這時的回應率竟然急速上升。我那時候才體會到這一點:「一旦眼神交會,就表示做好對方要跟自己說話的準備」。
若是在眼神交會前攀談,對方會有一瞬間愣住;由背後突然攀談更是如此,在這種突發狀況下,對方為了保護自己,幾乎用盡了所有能量。讓對方把能量用在聽你說話吧!
在眼神交會的瞬間,就要馬上微笑打招呼
在派對或業界交流茶會等有許多人在場的場合,想要和他人攀談時,也先要與對方的眼神相對。
這時候只要在心裡想著:「你好,我想跟你說話,可以看過來嗎?」這樣就能用柔和的視線看著對方了。
只要感覺到你的視線,對方一定會轉過頭來看著你。若要打招呼,就趁這一瞬間—帶著笑容說「你好」,對話的舞台布幕將就此拉開。
這時要是一猶豫,就無法創造對話的場面了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