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oyo 發表於 2015-7-9 19:25:45

西非小城,用鹽塊換黃金

本帖最後由 ayoyo 於 2015-7-9 19:27 編輯


廷巴克圖

 英語有句俗語叫『at Timbuktu』(在廷巴克圖),意思是很遙遠的地方。這麼多年,我一直以為廷巴克圖是個虛構的地名,直到有一天我到了那兒後纔知道它是真實存在的。別看它今天不再繁榮,可在16世紀時它可是世界金融中心,比紐約、巴黎、倫敦都神氣。

  駝隊進城要花一整天
  廷巴克圖是西非馬裡共和國的一個小城。它位於撒哈拉沙漠中心一個叫『尼日爾河之岸』的地方,是尼日爾河跟薩赫勒陸路通道的交匯點。它的輝煌歷史起源於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鹽路。這條路橫貫撒哈拉沙漠跟絲綢之路齊名。阿拉伯商人趕著駱駝隊從開羅或的黎波裡一路跋涉而來,廷巴克圖則是這一千多公裡風餐露宿的終點。

  商隊的貨物是從歐洲和中東運來的食鹽,對不產鹽的西非內陸國家來說,那就是白色的金子。當年在廷巴克圖,一磅鹽可以換一磅黃金。那時的駝隊聲勢浩大,動輒幾百上千,光進城門就要花上一整天時間。

  17世紀以後,駱駝逐漸被大西洋上的海船取代,廷巴克圖也跟著衰落了。但每年12月左右,仍有小型商隊光顧這個小城。『廷巴克圖七日游』的廣告裡說游客可以『親身體驗駝隊從身邊走過的感覺』,看到這裡,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很快就從紐約出發了。

  廷巴克圖再往北就是茫茫的撒哈拉:北上,這裡是最後一塊綠洲;南下,這裡是歷險的終點。我坐在飛機上往下看,遠處沙漠裡有一條長龍緩緩向南推進,陽光在『龍』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想必那就是傳說中的駱駝商隊了。

ayoyo 發表於 2015-7-9 19:26:30



 城市裡鋪滿沙子
  來機場接我們的當地導游叫穆罕默德·阿裡。雖然廷巴克圖地處西非,我們導游的五官卻更接近阿拉伯人,他圍頭巾,穿海藍色長袍,身上掛著精美的佩刀。果然阿裡自我介紹說他是撒哈拉游牧民族??托爾勒族的後代。

  托爾勒族是撒哈拉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因為是少數民族,直到1994年,托爾勒人在馬裡都還沒有公民權,也沒有受教育的權利,連說話都會被禁止。阿裡從小被父母送到麥加,後來又到阿拉伯和埃及留學,因此會講流利的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

  阿裡先開車帶我們繞城一周,廷巴克圖城外是一道5公裡長的城牆。因為是貿易中心,城裡到處是市場和廣場。小城有兩個中心,津加裡貝爾清真寺和已經變成大學的桑克爾清真寺,所有的道路都是從這兩個清真寺向外延展。走進廷巴克圖,我發現自己第一次走在完全是沙子的街道上。

  鹽塊像大理石板

  第二天一早,阿裡先開車帶我們出城去看駝隊,與其說『看』不如說是『找』,因為沙漠裡沒有路,因此商隊也沒有固定的路線。我們坐車逛游了兩三個小時都一無所獲,突然導游把方向盤猛向左打,指著遠方說:『看!』

  張望了半天,我纔發現一支駱駝隊正不緊不慢地前進著。因為駱駝怕生,阿裡把車停在離駝隊30多米遠的地方。遠看駝隊很壯觀,主人用繩索把駱駝連成一線。駱駝們像受過訓練的皇家衛兵,各個目視前方,就連前進的步伐都准確統一。每頭駱駝都背著兩塊鹽,鹽塊長3尺,寬1尺多,切得整整齊齊。這纔想起來昨天在廷巴克圖城裡的市場上看到過一模一樣的鹽片,我當時還以為是大理石板呢!

  一個多小時後,最後一只駱駝從我們的視線裡消失。我數了數,大概有60多匹駱駝。

ayoyo 發表於 2015-7-9 19:29:05


ayoyo 發表於 2015-7-9 19:34:09









ayoyo 發表於 2015-7-9 19:35:23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非小城,用鹽塊換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