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常見用藥――白芍
白芍藥採收,選晴天將芍根全部刨出,洗淨泥土,按粗細分別用沸水煮透為度,撈出後放冷水中稍浸,取出,用竹刀輕輕刮去外皮,隨即晾曬。白芍是常用大宗藥材,需求量巨大,雖不是特效藥材,卻是很多方劑不可缺少的配伍,飲片用量最為普遍,一年需要量估計在一萬公噸以上。白芍護肝養血止痛
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補血養血、平抑肝陽、柔肝止痛、斂陰止汗等功效,用於血虛或陰虛有熱的月經不調,崩漏等證,有養血調經之效;用於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的頭痛,眩暈、脇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攣作痛等證,有緩急止痛之效;對於陰虛盜汗,表虛自汗等,能斂陰、和營而止汗。
白芍具抑菌效果
現代研究發現,芍藥的有效成分芍藥甙有抗菌、解熱、抗炎、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調節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劑對於痢疾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等都有抑制作用。
白芍藥性寒,對於虛寒性的腹痛泄瀉不適用,小兒出麻疹期間也不適用,因會抑制痘症外出。
現代研究白芍藥有四大作用,一是心血管方面,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一是肝臟方面,有護肝作用,保護肝臟減少遭受毒素的侵擾,一是解痙作用,對腸道肌肉、子宮肌肉與骨骼肌肉的收縮都有抑制作用,再來是鎮痛作用,對各式疼痛有緩解作用。
生白芍與炮製白芍 功用各異
白芍的炮製,最直接的就是用鍋子炒,文火炒至微黃色,目的就是要減弱白芍的寒涼之性,但生白芍應用更是廣泛,直接使用藥材原始藥性。
藥單處方中若寫著白芍、杭芍、大白芍等均是使用生白芍,若是用炮製白芍,則會註明,如炙白芍、酒白芍、焦白芍、醋白芍等。
白芍在方劑應用更是十分廣泛,不論是補養劑、瀉下劑、調經劑中都可看到白芍的蹤影,如治氣血虛弱,胎元不固的〈泰山磐石散〉,或是治療腸胃燥熱便秘的〈麻子仁丸〉,或是補血調經的〈四物湯〉,都有白芍在其中。
论白芍与赤芍功用之差异
9.1刘翰:"别本注云,此(芍药)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开宝本草》)
9.2成无己:"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注解伤寒论》)
9.3李时珍:"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子》言赤补气,白治血,欠审矣。"(《纲目》)
9.4张景岳:"芍药,白者味首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白者安胎热不宁,赤者能通经肢血。"(《本草》)
9.5蒋溶:"阴虚阳亢者则用白芍,取其收阴和阳以补之;阴实而阳郁者则用赤芍,取其升阴导阳以泻之。"(《萃金裘本草述录》)
9.6张山雷:"《本经》芍药,虽未分别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寻绎其主治诸病,一为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一为逐血导瘀,破积泄降,则赤芍也。""成无己谓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故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滞,宣化疡毒,皆用赤芍药。"(《本草正义》)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1.用于肝阳亢盛所引起的头痛、眩晕。
白芍生用,能敛阴而平抑肝阳,故可用于肝阳亢盛的头痛、眩晕等症,常与桑叶、菊花、钩藤、白蒺藜等同用。
2.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挛疼痛等症。
白芍功能养血而柔肝,缓急而止痛,故可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挛等症。治胁痛,常与柴胡、枳壳等同用;治腹痛及手足拘挛,常与甘草配伍;如治痢疾腹痛,可与黄连、木香等同用。
3.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等症。
白芍能养血敛阴,治妇科疾患,常与当归、熟地黄、川芎等药配合应用。本品如与桂枝同用,能协调营卫,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而恶风;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药同用,可敛阴潜阳,用治阴虚阳浮所致的自汗、盗汗等症。
4.美容养血
在中医理论中,白芍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
鲜白芍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