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地質
本帖最后由 crazy 于 2014-9-2 08:03 编辑香港的地質主要由火成岩、沉積岩及花崗岩構成,其中花崗岩佔香港總面積約三分之一。
相對於45億歲的地球,香港的岩石年紀尚輕,可追溯至4億年前的泥盆紀。當時香港由大片河谷平原覆蓋,河水流向東南方,而河水氾濫帶來的軟泥則有利原始植物生長,海岸地區也將海洋生物的殘骸沉積到沿岸海洋軟泥之中。
這些沖積物逐漸形成新界東北部船灣、黃竹角咀和赤門北岸一帶的岩石。
至3億5000萬年前的石炭紀早期,熱帶淺海淹沒香港,水面下降後的沿岸沼澤地區出現植物,軟泥地面則有枯萎的植物。
這些物質經過掩埋、遇熱及擠壓,分別成為埋在地表下的大理岩,以及含有石墨的片岩,分佈於香港西北部。
2億9000萬年前的二疊紀時期,香港再次被淺海所淹,沉積物混入砂礫、海洋動物及珊瑚的殘骸,經過沉埋、壓迫,岩石被巨大的地殼力量扭曲及變形,形成折曲、拱起或斷層的狀態。這類岩石分佈於吐露港的馬屎洲和丫洲。
東平洲海蝕平台,約於8000萬至5000萬年前逐漸形成,
東平洲海蝕平台,約於8000萬至5000萬年前逐漸形成1億6400萬至1億4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香港發生多次火山爆炸,噴出大量熔岩及火山灰。
香港的岩石約有一半由火山岩所形成。噴至火山口邊的火山灰冷卻成為切面是六邊形的石柱,可見於果洲群島及破邊洲。
而未有噴出的熔岩則在地底深處慢慢冷卻凝固,形成藏有粗大礦物顆粒的花崗岩。
1億年前白堊紀的香港則是一片乾燥荒蕪,中國大陸的洪流偶爾會把砂石和軟泥沖積到香港,形成紅色的岩石層,見於東北部的赤州和烏蛟騰。
考古學家發現這個時期的岩石並無生物痕跡,但廣東省內發現的白堊紀恐龍化石則反映鄰近地區可能有恐龍出沒。
直至8000萬至5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和第三紀早期,氣候變得潮濕,香港逐漸形成遼闊的淺湖。
雨季和旱季循環交替,為湖底的軟泥鋪上一層又一層的鹽分凝固物,形成東平洲所見的粉砂岩薄層。
湖泊周邊的植物昆蟲則形成化石。到了5000萬年前的第三紀,氣候和現時一樣溫暖潮濕,陸地隆起,風化侵蝕形成今日地理景觀。
200萬年前第四紀的冰河時期,大片冰原由南北極推進,全球水平面下降;到了1萬8000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期,海面比現時低130米,香港陸地面積會在南邊多120公里。
至6000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回升,淹沒山谷形成彎彎曲曲的海岸線,以及兩百多個島嶼。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9/%E9%A6%AC%E5%B1%8E%E5%B7%9E%E5%B2%A96.jpg
團名 (本地旅遊)出發日期 價錢Eng
行程一 :「糧船灣超級火山」1億4千萬年、破邊洲、東瓀六角柱群、橋咀洲、鹽田梓、天主教堂、海鮮宴一天團$188
行程二 :東平洲、頁岩、更樓石、難過水、塔門、呂字疊石、鬼手岩、海鮮宴一天團由客戶提供
行程三:觸摸鬼手岩、登上赤洲、塔門、呂字畳石、風味宴一天團由客戶提供
行程四 :荔枝窩、千年通心樹、吉澳、鴨洲、鬼手岩、海鮮宴一天團由客戶提供
行程五:六方柱石、南北果洲群島、甕缸群島火山岩石園區、沙塘口山、火石洲、橫洲、糧船灣天后廟、鯉魚門海鮮宴一天團由客戶提供
行程六 :馬屎洲特別區、大埔地質教育中心、大尾篤名人食府、船灣淡水湖大壩一天團
2009年11月3日,香港国家地质公园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国土资源部派代表团参加了庆祝活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参加了典礼仪式并致辞。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代表国土资源部向特区环境局丘腾华局长颁授香港国家地质公园匾牌,并与曾荫权特首共同为香港国家地质公园主碑揭幕。参加活动的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和亚洲、欧洲、大洋洲等国家的地质公园代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国际专家委员会成员易卜拉欣·库姆等出席了开幕礼。
香港国家地质公园
香港国家地质公园
香港地质公园是第14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将会在园区内增加传意版、旅游指南、地质公园标志牌,并辟设3条地质步道等。整个地质公园分成两大景区,各有特色,新界东北地区展现了地质多样性的特点,荔枝庄有山火灰,赤洲的红色岩石又名“丹霞地貌”,与内地丹霞山的地貌相似。而西贡地区的地貌如粮船湾及果洲群岛拥有世界级的六角石柱群,甚为罕有。
香港特区政府将投放资源管理地质公园,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定,通过国家向有关部门申请将香港地质公园升格为世界地质公园。
http://www.greenpower.org.hk/river/images/part3/sm_2_1s.jpg
溪澗沿斷層下蝕(攝於城門水塘)
城門谷主要的基岩是凝灰岩,只有在城門水塘中部和北面是花崗閃長岩和長石斑岩。凝灰岩對抗風化和侵蝕的能力較強,所以形成高聳的山峰如大帽山、草山和水牛山。風化和河流侵蝕作用會造成坡度大、凹曲的坡面,如大城石澗,同時亦會造成兩側陡斜、狹長而圓凸的山脊,如東洋山。
沙田谷大部分地方的基岩是花崗岩,所以山脊多數較低矮和圓鈍,但也有較險峻的如針山、筆架山、獅子山、大老山等。由於花崗岩易於風化和侵蝕,所以部分地方出現細溝和沖溝等劣地地貌。
根據地質分析,山貝河下游深涌村和欖口村一帶在六千年前原本是個海灣,之後海岸進夷,海灣後退至現時的后海灣,露出了昔日在海床的海洋沉積物,即是夾雜著貝殼碎片的深灰色海泥,主要成份是柔軟的黏土,含鹽份稍高而滲透性低。
城門河道兩岸,由香港文化博物館至沙田污水處理廠兩岸,原本是沙田海深邃的內灣,現時兩岸的土地均由填海得來。原本城門河的天然河口則位於現在的沙田頭。城門河下游沒有大面積的沖積平原,最大的分布在大圍和田心一帶。另外,於九肚坑、馬麗口坑和蚊坑下游亦有小面積的沖積物。坡積物是山坡崩塌堆積成的物料,分布在部分河谷內,如大城石澗、草城石澗、坳背環坑、花心坑等。
https://www.shutterstock.com/image-photo/top-down-view-hong-kong-260nw-2138787097.jpg
https://a.bbkz.net/forum/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177052&d=1267683060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