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持續飛升
應投資在香港的不投資,反而把盈餘投在國際股票債券上,整體後果慘不忍賭。上屆財爺的九年任期間,外滙基金只錄得15%的總回報,跑輸同期的35%通脹,實質回報是負20%!本來,在這9年間家庭收入中位數增加了46%,應令市民開顏,但經35%的通脹蠶食後,每年實質增長只得1.2%。當中受苦最大的,莫過於要租住私樓的家庭,和正儲錢買樓的年輕人,前者面對私樓租金同期飛升65%,遠高於一般通脹,令他們的購買力不升反跌。勞動付出與收穫成反比,市民覺得生活逼人,亦因此中產家庭也沒有生兒育女的打算。自置居所是唯一可以防止加租之苦的方法。但可惜,無論中產家庭或年輕夫婦多努力工作,他們的收入都遠遠落後於像坐火箭升空,上升了176%的樓價。難怪市民會覺得努力工作的成果,只是生活質素下降、劏房蔓延、社會不公義、「有樓」和「無樓」者的資產懸殊、置業「靠父幹」、做「樓奴」、地產霸權、官商勾結……等指控。土地短缺不止令社會分化,亦增加了服務業的成本︰寫字樓租金暴漲70%,當然吃掉中小企業的收入,更令全港僱主將本來可加給員工的薪水交給了業主。
所以,雖然很「老套」,但今天的眾多社會經濟問題,根源還是土地!須知道,香港的通脹有近一半源自住宅和商業租金。試想想,若我們在九年前便著手造地,力控租金升幅和通脹,同樣46%的收入增加,面對10%(而不是35%)的通脹,市民實質感受到的加薪幅度便有天淵之別!舉另一個例,若一個退休人士在過去六年,用積蓄投資股票,即使賺到4%的年回報,也只是僅僅跟通脹打和;試想像,若同期的通脹不是4%而是1%,擁有流動資產的長者便可以輕鬆地照顧自己的退休生活。當通脹長期高企,最痛苦的莫過於靠積蓄過活的退休長者—幸好過去幾年總算有「長者生活津貼」這個重要扶貧措施,為長者帶來及時雨。
當財政儲備投資跑輸通脹達20%,以今年三月將逼近10,000億的儲備推算,我們等於輸掉2,000億的回報,規模之大足以支持20萬個公屋單位!更甚者,即使今天我們取回這2,000億的回報,也已經追不回九年前便應該建的醫院、公屋、商場、寫字樓,以及本應屬於我們的美好未來。作為2010年起「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小組」及2013年改組為「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的主席,上屆財爺實應及早對症下藥,作出反應;而不是為自己連續七個財年、年年都錯估盈餘三成的「政績」沾沾自喜。
晴報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