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分食物與糖尿病
經常攝取高糖分的甜食、飲品(包括汽水、咖啡等),會令身體的血糖容易急升及出現高血糖毛病。甜食熱量高,亦容易致胖。高血糖會令全身血管受損和變硬,再加上肥胖,容易誘發二型糖尿病。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建議,每日的糖分攝取量應少於50克糖。還要注意少食精製的白砂糖,宜選原味穀麥產品,因為坊間很多穀類麥片早餐均含有高糖分,容易令人墮入高糖陷阱。
要預防「三高」及慢性疾病,除了低脂、低鹽、低糖飲食外,高纖飲食亦相當重要。因為高纖食物,如蔬果、全麥食品、粗糧等,均有高含量的纖維素,對降低血管中的膽固醇很有幫助,有助於血管健康。而運動亦不能缺少,因為運動能增加血管彈性,減低血管硬化的機會,控制體重,有效預防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疾病。
https://s.yimg.com/ny/api/res/1.2/jNpuAdrq_spmjtzrtJqZoQ--~A/YXBwaWQ9aGlnaGxhbmRlcjtzbT0xO3c9NzAxO2g9NDI5/https://media-mbst-pub-ue1.s3.amazonaws.com/creatr-uploaded-images/2018-11/5e90d4a0-de50-11e8-bd4f-dadf6979f563
【星島日報報道】不少年青港人愛吃台式炸雞,愛喝手搖飲品,但有台灣網民在facebook發帖,指妹妹愛吃炸雞扒、鹹酥雞當宵夜,每日早上飲一罐含糖飲品,夏天時更日飲3杯手搖飲料,結果因為攝取過多糖分,致身體血管發炎,最後不足40歲已腦中風全身癱瘓。兄長語重心長地呼籲,「如果不在今天維持健康,最終的結果就是如此,而且提早到來。」
台灣網民王永彰日前在facebook發文,指大學愛吃炸雞排,加上經常熬夜到天亮才睡,最終畢業不久,未到30歲已因癌症過身;而其妹妹也因類似原因突出現腦出血,躺卧牀底動彈不得,要立即送院。
王在帖文提到,其大妹經常吃大大塊炸雞扒、重口味的東山鴨頭及鹹酥雞當宵夜,還會每天早上喝一罐含糖飲品,儘管他勞氣地勸阻,大妹依然繼續其飲食習慣,甚至在夏天時,更會一天3杯含果糖的手搖飲品。
王表示,雖然一直勸告大妹,但最終「無法讓她意識到過多糖份的攝取,會讓身體血管發炎,身體會修復血管產生結疤,每天喝,每天發炎,不斷循環好幾年,導致血管變薄,導致最後引起造成全身癱瘓的腦中風。」他慨嘆,大妹和大學同學用最爽的方法過生活,任意吃東西,結果大妹不到40歲就全身癱瘓,被迫下半輩子每一天要做3至4小時的復康運動。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台灣,糖尿病人口已超過150萬人,當血糖控制不佳,不僅會影響眼睛、腎臟、心血管系統等,也可能產生多種系統的併發症,像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就屬於常見併發症中的一種,影響約50%糖尿病病患;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內科醫師吳一葦指出,患者會感到劇烈疼痛、麻木、足部潰瘍等,增加日後截肢風險,且約20%至30%病患會因病變引發的疼痛造成行動不便。
第二型糖尿病病患 應接受神經病變篩檢
其實根據研究指出,只要透過適當照護以及病患衛教,占一半以上足部潰瘍和末期神經病變是能有效避免;吳一葦醫師表示,因此第一型糖尿病患,應在五年後進行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相關篩檢,而第二型糖尿病病患確診,或屬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卻已有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則應直接接受篩檢較佳。
透過調整生活方式 有助減緩病情惡化
若確診為周邊神經病變或高危險群的患者,除了透過控制血糖,也應調整生活方式,幫助減緩病情惡化;吳一葦醫師指出,病患也可透過運動來幫助改善血糖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並建議一年接受一次詳細足部檢查,並了解日常足部照護方法,若已經因周邊神經病變造成疼痛的病患,則可採以藥物控制,幫助減緩病症。
全球糖尿病激增 飲食為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人數從1980年的1.08億增加到2014年的4.22億,2016年糖尿病直接造成160萬例死亡,2012年則另有220萬例因高血糖而死亡。多數研究都同意,飲食是控制和預防糖尿病最重要的手段。
雞蛋增糖尿病風險? 各研究矛盾
回顧過去文獻,美國研究常認為雞蛋與第二型糖尿病有關,動物實驗顯示,吃太多雞蛋而攝取過多膽固醇干擾血糖代謝、引發發炎反應、增加空腹血糖值,進而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然而其他國家的臨床研究卻顯示,吃雞蛋有助降低血液胰島素、胰島素耐受性和發炎指標,甚至改善血脂。
根據《科學日報》報導,芬蘭研究團隊於2015年發現,平均每日食用1顆雞蛋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低蛋組(平均2顆/周)減低38%。針對雞蛋研究呈現矛盾,團隊表示,有太多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會干擾實驗,如吸菸、過胖、少運動和食用過多紅肉等,若無去除恐影響結果。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