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35:06

醫院員工:我哋都無得抖仲要薪酬低

流感高峰期,再令公立醫院服務爆煲;而局方「離地」的打氣,更惹來前線的不滿。醫生護士都紛紛出來抗議多年來人手不足,工作負荷過重的問題。而除了醫生和護士,其實也有一群同樣在醫護前線服務,但薪酬待遇更差的醫療人員。他們同樣需要人手,同樣需要休息,同樣需要一個好的工作環境。

一樣站在前線的支援職系員工

從事病人健康服務助理十五年的張玉蓮,平日的工作就是負責病人的清潔、飲食、幫病人辦理預約手續、協助他們完成檢查等,也要處理去世病人的遺體。她坦言工作是忙的,除了吃飯,就不會有休息的時間,有時更要加班連做12小時。

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只是在流感高峰期才發生。在屯門醫院內科病房工作的她表示,病房逼爆早已是常態,全年都是這樣。但病人的增加,並不代表人手的增加。院方一直以「請唔到人」為由,令張玉蓮這個職級長期缺乏人手,經常要3個人照顧60幾個病人的起居飲食、日常清潔。

病房逼爆加床 似做布景板

由於男女病人每天的比例都不同,因此她們需要經常幫病人換床、騰空病房。張玉蓮形容自己每天都像在做布景板那樣,將病床搬來搬去,不過走廊上也放滿了病床,每天要這樣搬動,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另外也因為加床的緣故,影響了她日常的工作。「譬如有啲病人要sit out(落床坐),但係你床與床之間都冇位,咁點樣畀病人sit呢?」張玉蓮無奈地說。

政府撥款五億 只是「做樣」

張玉蓮記起,去年的流感高峰期,特首撥了五億元,請了百本、卓健兩間機構,提供了和她們職級相似的人員來協助她們,但其實派來的人員很多事情都不懂:不懂院方的流程、不懂醫療機器擺放的位置,結果還是要她們自己做。「我覺得係『計人頭』,係幫唔到手,真係只係做樣囉。」張玉蓮說。

來自支援職系的訴求

「因為醫生同護士都出嚟發聲,咁其實我哋呢啲都好重要,我哋都係最前線嘅。」張玉蓮站出來表達她的訴求。其實她的訴求並不多,只是要求加多一個人手,而為整體大局着想,她更有這樣的心聲:「我哋老喇就唔需要晉升,後生嗰啲就畀機會佢去晉升,有前途佢哋先肯做落去。」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35:20

https://s.yimg.com/ny/api/res/1.2/Oy.EFPAVl4NaZxGqKI_d8A--~A/YXBwaWQ9aGlnaGxhbmRlcjtzbT0xO3c9NjA4O2g9NDM1/http://media.zenfs.com/en/homerun/feed_manager_auto_publish_494/63b645db79b8606932ddbe053084bd51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35:56

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2395063/org/9ac53741487ae96eeee90f230e7e78c3.jpg/S89AD-XwWoZoIgKGfLi0o6CBgko-cu5trYzHqq2Mx6o?v=w1920r16_9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36:33

公立醫院不勝負荷,有人說是醫生保護主義種下的惡,有人說是醫管局管理不善的罪,有人說是單程證每日150人的錯。是耶非耶?

僅就第三點而言,答案是:沒有人知道。

首先須指出的是,公立醫院不勝負荷的原因不會只得一個,三個甚至多個原因可以同時成立。

多個原因或同時成立

在海外醫生方面,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歡迎海外醫生(IMG)。一來,醫學教育不分地域,在海外取得學位是平常之事;二來,引入專才對社會有好處,病人亦可受惠。因此,制定免試機制不只有實際效益,其理念亦相當可取。

至於醫管局管理問題,繼護士劉凱文批評中高層行政人手膨脹後,立法會議員、醫生陳沛然亦指出,中層如副顧問醫生經常要開會及處理行政工作,分薄了前線應診的工作能力。縱然未有全面調查或檢討報告,但陳沛然作為副顧問醫生,其說法照理可靠。

而很多人關注的單程證問題,實情是政府從來沒有公布新移民求診數字。不論贊成「新移民逼爆醫院」抑或反對,都難以提出確鑿證據。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37:59

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2373777/org/4c4f6565a723e0d77f98f416e03d3cc6.jpg/1EPKNI2cOLkm1dD9RHIjuvd-p_5dZZdQ2AiZiO4ImYg?v=w1920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2373777/org/4c4f6565a723e0d77f98f416e03d3cc6.jpg/1EPKNI2cOLkm1dD9RHIjuvd-p_5dZZdQ2AiZiO4ImYg?v=w1920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39:05

社會政策欠部署

這事反映的第二點,是當局的規劃部署。新移民是香港人口增長的最主要部分,以2017年年中至2018年年中為例,出生減死亡人數為7,600人,單程證淨遷入則為41,000人。新移民對於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各方面需求,政府都必須完整規劃,而規劃必以數據作為分析基礎。若然不只是醫管局,連食衛局也沒有新移民數據的話,那麼如何分析他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

從理念看,新移民來港與家人團聚,乃他們的基本人權。然而,政府必須規劃配套,而非任由每日逾百名單程證來港,其他事情則撒手不管。近年出現的社會矛盾和衝突,以至對新移民的歧視,政府責無旁貸。就此而言,《香港01》向來主張政府應收回單程證審批權,並設立一套可應用於受養人簽證的客觀標準,例如家庭團聚的類別、經濟基礎甚至語言能力等。與此同時,政府亦可以考慮檢討單程證每日150個的上限。若能做到這點,政府將可準確預測新移民的社會需要,及早部署社會服務及福利。種種安排,並不能出於任何歧視,而是在尊重中港家庭團聚的實際需要,同時平衡香港社會的承受能力。

當下公立醫院不勝負荷,只是諸多社會問題之一,還有房屋供應、交通規劃、福利保障等亂象叢生。歸根究柢,香港人應該將矛頭指向誰?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39:39

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2381466/org/e659b452bda0039ff30f7f1216eaa499.jpg/9GLkBfmarliDb8b022j0f9Yk2u0_R6jMeBOpPngTqT4?v=w1920r16_9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2381466/org/e659b452bda0039ff30f7f1216eaa499.jpg/9GLkBfmarliDb8b022j0f9Yk2u0_R6jMeBOpPngTqT4?v=w1920r16_9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40:21

醫生組織「杏林覺醒」成員黃任匡及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先後表態,支持引入英聯邦醫生,緩解醫護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對於這個呼聲及其深層次的意義,一直抗拒放寬執業門檻的醫生業界,聽得清楚嗎?

隨流感高峰、醫院爆滿,恢復引入英聯邦醫生的呼聲,近日愈來愈多。不少人認為,既然在1997年前英聯邦醫生在港執業也沒有問題,不見得質素參差,恢復舊制理應切實可行。

在理念上,引入外地醫生以補香港醫護人手之不足,實為正確之舉。但是否要獨讓英聯邦醫生豁免執業試,而不包括其他高水平地區的醫生,這一點宜慎重考慮。回溯歷史,必須先知道為甚麼在1997年,香港要取消英聯邦的免試資格。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41:43

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2381556/org/8f552984e5204789cb4a4d1cc6055588.jpg/7XiG_h7CoeE9vcX2fiV_nkJuW8ZI61ZfxhXNxsYVzcY?v=w1920
1997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時,梁智鴻反對讓已負笈英國的醫科生將來豁免執業試,
並否認這是醫生業界的保護主義。(資料圖片/翟睿敏攝)


kenedy 發表於 2019-2-4 10:43:39

取消執業試必令醫生質素下降?


放寬外地醫生來港執業限制並不等於完全取消執業試,而是要制定一套更具彈性的過濾制度。按現行制度,凡是在外地受訓的醫生,不論他來自哪一所醫學院,都必須先通過一共有三個部分、考試日期跨越三個月的執業試,再完成12個月的實習,才能得到在港執業資格。更甚者,莫說初出茅廬的外地受訓醫生,即使是有一定經驗者,他們要來港執業,也是相當困難。按《醫生註冊條例》,醫委會有權豁免任何人考取執業資格試,前提是他有令醫委會信服的執業經驗。但是,按醫委會的指引,只有十年經驗的醫生,更需要是世界知名(internationally renowned),才可申請豁免執業試第一部分的專業知識。這樣的制度看似公平,但實際上極為僵化,完全沒有分辨人才的能力。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醫院員工:我哋都無得抖仲要薪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