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船票无法登上时代破船
吴宇森,一张旧船票无法登上时代的破船在1989年上映的影片《喋血双雄》里,当时意气风发的导演吴宇森,让周润发饰演的杀手小庄发了一句感慨:“或许我们都太念旧了,我们不再适应这个江湖。”
在那个年代,这是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因为吴宇森正以他的暴力美学席卷了香港影坛。每个人都知道风头正劲的吴宇森,岂止适应这个江湖,简直就是江湖中冉冉升起的一方枭雄。因此上,这个感时伤事的对白,更像是一种矫情,每个人都知道关键字是“或许”,这个“或许”把“他也终将会过时”这件事放在了未来,好像是永远不会到来的某一天。
我没想到,就是今天。
不同于《赤壁》在争议中拿下高票房,《太平轮(上)》的商业失败是灾难性的。吴宇森无法做到“天凉好个秋”式的洒脱,电影导演就是领军之帅,失败了,就对不起观众,对不起演员,也对不起投资人。打败他的是谁?一部叫做《匆匆那年》的青春片。没有比这更让人伤感的结局了:一位钟情于大时代大制作的导演,被一部廉价贩卖青春的影片完全击溃。我不知道这位刚刚从癌症中爬起来的电影老人,如今是个什么心境。或许他也意识到了:就在今天,没有或许,我是真的不再适应这个江湖了。
《太平轮(上)》当然有自己的问题,但吴宇森的问题从来不是制作水准的问题,而是他跟不上一个快速消费、快速唾弃的时代了。尽管“中国版的泰坦尼克”是最有力的宣传语,但无论是作为客轮的太平轮与泰坦尼克号,或者作为电影的《太平轮(上)》与《泰坦尼克号》,都不在一个量级。事实上,太平轮只是当年往返于大陆和台湾的50艘客轮之一,与之相应的,《太平轮(上)》也没有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去完成一个宏大主题。
太平轮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它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1949年的一个寒夜里,一船仓皇出逃的大小人物,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海域沉没了。我能想象到吴宇森原本的雄心壮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故事,一艘船上的悲欢离合,一艘船上装了一整个时代。但在《太平轮(上)》里,我们没法找到一整个时代,我们甚至没登上那艘该死的船,在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里几位影星在谈情说爱。我看不出有多少成分是吴宇森的意图,但不难看出的是这是一部脱离了导演控制的电影。
事实上,即便不考虑被分裂为上下两部,仅《太平轮(上)》就是个破碎的故事。就算是银幕前的观众,也不难想象到吴宇森所付出的妥协,他似乎在不断地努力,想要抓住尽可能多的观众。为此制作方在不断地调整姿态,不断地加入大明星,不断地改变故事的结构。但到最后,我们看到了一部表意含混的大片,它甚至没有一个清晰的卖点,到底是战争,灾难或者爱情?
这是一部没什么大瑕疵,但也没什么卖点的影片,有吴宇森在,它仍然保持了足够优良的制作,但也因为有吴宇森在,它消失掉了一个点燃观众的噱头。这是真正令人伤感的事,那个曾经扣紧时代,发出时代强音的激情导演,沦落成为了一个格格不入的过气导演。
这是一位拍了43年戏的电影老人,这是一个快速消费的电影时代。《太平轮(上)》失败了,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年轻人会以花样百出的段子去吐槽吴宇森的过气,而这位电影老人却不会用手机,不会用微博,也不会刷朋友圈。在段子手的狂欢面前,他的辩白有些无力:我想拍一部“优雅和高贵”的影片。
吴宇森一直喜欢那些失落人的故事,这一次他自己就是一位失落人。失落的小马哥说,属于他的一定要拿回来,但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又能拿回来什么?在我一个人默默看完《太平轮(上)》后,25年前的那句“我们不再适应这个江湖”就一直在脑中萦绕不去。是的,这是一个过时的导演,但我仍然期待着他的《太平轮(下)》,这是一种电影之外的,属于我们江湖人的告别。
大公娱乐特约评论员半辈子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