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東亞織髮 East Asia Hair Weaving

香港自由行-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817|回復: 1

一個真實生活著的人

[複製鏈接]

19

主題

65

帖子

180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180
發表於 2015-12-16 09:5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個真實生活著的人

哲學家或者說哲人,有點像“詩人”這個詞,我們知道,詩人不僅寫詩,真的詩人,其生命就是一首最耐讀的詩;那麼,哲學家也同樣如此,他不僅是指掌握了某種哲學理論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自身哲學的實踐者,他的生活方式處處彰顯著他的哲學。  尼采就是這樣一個人,他 ​​對自己的生活道路做出選擇,並勇往直前 ,無怪乎有人稱他為“詩人哲學家”;莊子也是這樣一個人,他 ​​過著一種“物物而不物於物”的生活,內心平靜,逍遙自在,令人無不羨慕。
尼采和莊子,他們以其生活方式闡釋了自身的哲學,同時也闡述了存在主義 ——其實,存在主義即是關於一個人該如何生活的哲學。  存在主義哲學,在尼采和莊子這裡,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當然,還可以舉出很多其他的例子)。  雖然他們,一個像火,一個似水;一個直接(尼采用錘子),一個委婉(莊子講故事);在他們身上可能存在著中西文化的差異,但是,他們身上的共同點遠比不同更為重要,那就是他們都過著一種遵從內心選擇、拋棄外界束縛的生活,過著一種忘卻物慾滿足、注重精神自由的生活——他們無比地熱愛生命!
2.1尼采:孤獨與瘋狂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che,1844-1900),1844年10月15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南部的洛肯小鎮。  可是尼采自己卻說:“我的時代還沒有到,有的人在死後才出生。”事實上,尼采說對了,生前的尼采是寂寞的,他的著 ​​作除了獲得少許的讚譽之外,更多的是受到了攻擊。  可是,又如他所說:“那些沒能殺死我的,將使我更加強大。”尼采的一生,雖飽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卻不曾悲觀失望,他的一生都在燃燒,他的生命最好地詮釋了他的哲學和他這個人。
1849年,尼采5歲,父親和弟弟相繼去世,這使得尼采與其他孩子不同,他自己回憶道:“在我早年的生涯裡,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裡,我在那裡找到了最真實的快樂。”尼采不幸的早年經歷,使他過早地遇到了人生終極的問題,從而促使他思考起人生的意義。
1864年,尼采20歲時,他從預備學校畢業,進入波恩大學。  有一次,在一個舊書攤上,尼采偶然發現了叔本華的《作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的一書,他欣喜若狂,讓自己沉浸在這本書裡。  叔本華在書中對人生悲劇的揭示深深地震撼了他,儘管後來尼采對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採取了否定態度,但他始終讚賞叔本華真誠探討人生問題的勇氣。  尼采自覺而明確地將生命意義問題作為自己哲學思考的主題,但不同於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他對生命採取了肯定的態度。
1869年,尼采從波恩大學畢業後,在老師李契爾的熱情推薦下,年僅25歲的他受聘擔任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學教授。  他的就職演講《荷馬和古典語言學》博得了同事們的一片喝彩。  然而,為時不久,他就厭倦了學者的生活,對語言學研究的價值也讓他感到懷疑。  他認為自己生來不是當學者的料,不願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故紙堆上,他要尋 ​​找一種更加真實的人生——要成為一個哲學家。
尼采認為,一個人要配稱哲學家,他不僅必須是一個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個真實的人。  在他看來,學者與哲學家有著重大的區別,學者是一塊好的鐘錶,只要記得及時給他們上發條,他們就會準確地報時,同時發出一陣卑下的噪音;而哲學家,在他看來,手裡應該隨時拿著一把錘子,對一切似是而非的理論進行敲擊,聽其發出的迴響來重新考察它們的真偽。  尼采認為,哲學家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人。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結束了自己10年的教授生涯,走上了獨立的哲學道路。  離開巴塞爾大學之後,從1879年到1889年,尼采輾轉在意大利、法國、瑞士和德國的一些城鎮之間,一開始是為他多病的身體尋找合適的氣候,在一地逗留不超過數月。  但是,一旦走出書齋,置身於大自然中,他卻發現這種生活原是最適合他本性的。  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這10年漂泊中寫就的,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形成了他著名的超人學說。
1889年1月3日,尼采走在街上,看見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殘暴地抽打馬匹,尼采撲上前去,抱住馬脖子,又哭又喊,據說是瘋了——但是,就如尼采召喚對一切事物的價值進行重估,尼采的瘋狂之意義也必須進行重估。  此後,尼采在精神病院苟延了10年的生命,於1900年8月25日與世長辭。  他曾經說:“我在人群中比我自己獨處還要孤獨”,現在,他終於擺脫了孤獨。  正如他在《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中所說的那樣:“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雅斯貝爾斯總結道:“尼采一生的主要特色是他的脫出常規的生存。他沒有現實生計,沒有職業,沒有生活圈子。他不結婚,不招門徒和弟 ​​子,在人世間不營建自己的事物領域。他背井離鄉,到處流浪,似乎在尋找他一直未曾找到的什麼。然而,這種脫出常規的生存本身就是本質的東西,是尼采全部哲學活動的方式。”
2.2莊子:無奈與逍遙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姓莊,名周,宋國蒙邑人。  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莊子之文采更勝老子,其代表作《莊子》中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莊子曾做過宋國蒙地方的漆園小吏,後棄官歸隱山野,力圖於亂世中保持人格的獨立,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

19

主題

65

帖子

180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180
 樓主| 發表於 2015-12-16 09:55:47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一生貧窮,甚至生活多次陷入困頓,需要出門向人借米以維持生活——可恨的是,人家還沒有借給他——但是,莊子並沒有因生活困苦感到生命的無味,相反,他活得很快樂。  這與孔子門下的顏回還頗為相像,孔子稱讚顏回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不過,顏回因營養不良,活到40歲就歸西而去;而據記載,莊子居然活到80多歲。  這或許是因為,顏回在貧窮之外還追求著什麼,可是,莊子恐怕完全將貧窮作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有一次,莊子去見魏王,身著粗布衣服,還打著補丁,穿著破鞋子,還用麻繩捆住,魏王嘲笑莊子:“先生為何這樣疲困呢?”莊子說:“是貧窮啊,並不是疲困。讀書人有理想不能施行,這是疲困;衣服破舊鞋子破爛,這是貧窮,不是疲困……”在莊子看來,像他那樣衣服破爛,只能說是貧窮,不能算是疲困,因為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可見,物質上的貧窮在莊子的眼裡並不算什麼,而沒有精神上的疲困則是被看不起的。
莊子曾做過一段時間的漆園小吏。  至於莊子為什麼做官(這有悖於他的理想),我們無法弄清楚,不過,可以推測他很可能是出於對現實的無奈,而選擇了仕途。  莊子作為一位讀書人,不為官從政,養家糊口對他來說似乎有點困難。  因此,莊子選擇了一條似乎是折中的道路——不為大官,而為小吏。  做漆園小吏,可以從朝廷領取些許俸祿,養家糊口;又因“天高皇帝遠”,可以免去朝廷繁瑣的禮儀,對莊子來說,可謂兩全其美。  可是,莊子畢竟骨子裡都是追求逍遙之人,當他明白“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意為事物相互牽累,都是因為互相貪圖所致)之後,便辭去漆園吏一職,回家釣魚和織屨為生。
據《莊子•秋水》篇記載,有一天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時,楚王派了兩位大夫去請莊子出仕。  可是莊子持著魚竿頭也不回,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國王把它盛在竹盒裡,用布巾包著,藏在廟堂之上。請問,這只龜,寧可死了留下一把骨頭受人尊貴呢?還是願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巴里爬?”莊子的意思是說,他寧願做一隻活著的烏龜在泥水之中搖尾而戲,而不願讓楚王將他的骨頭供養於廟堂之上。  莊子追求的是在江湖之中游來游去,逍遙自得。
話說莊子坐在小販們中間,向來往的人群兜售編織的草鞋,一點也不感到窘迫,反而覺得怡然自得。  他寧可這麼自食其力,過著清貧的生活,也不願失去內心的自由,與當政者同流合污。  莊子織草鞋維持生計,這與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磨鏡過活,有著相似的意義——羅素說斯賓諾莎是“生活簡樸,思想高貴”,他們都把物質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在世俗的功名利祿面前保持思想的獨立自由,以其生活方式最好地實踐著自己的哲學理想。
王博在《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之序中說道:“在我看來,莊子的哲學很顯然地就是他給自己的生活提供的理由,就是他所塑造的一種心情……莊子的心情可以說是始於無奈而終於逍遙,但終於還是沒有擺脫開無奈。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而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只看到無奈的人是沉重的,只看到逍遙的人是沒心沒肺的。正是在無奈和逍遙之間,在不得已和自在之間,生活的真相才向我們呈現,莊子哲學才體現出它的厚重和深刻。”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自由行-論壇 |網站地圖

GMT+8, 2024-11-22 04:23 , Processed in 0.0320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