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東亞織髮 East Asia Hair Weaving

香港自由行-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425|回復: 7

諸葛亮 天運自有定數

[複製鏈接]

10

主題

88

帖子

216

積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積分
216
發表於 2017-5-11 10:39: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劉備自桃園結義、代理徐州、依附荊州,歷遍坎坷,卻在三顧茅廬後得遇臥龍諸葛亮,不斷取得聯吳抗曹、收取荊州、坐擁益州之功,最終建蜀稱帝,建元章武。赫赫帝業,大半源於諸葛亮之謀。


君有識人之明、禮賢之德,臣有忠貞之節、效死之心。諸葛亮以其超凡的遠見卓識與神機妙算,輔助劉備白手起家,在風雨飄搖的亂世中成就宏圖霸業。他還是蜀漢的護身符與明燈,不僅有望實現君主「復興漢室,統一中原」的理想,更帶領蜀漢進入鼎盛時期。


劉備、諸葛亮君臣,於微末中躋身三國大舞台,共同演繹一段君明臣賢的傳奇,其間最為動人的,正是知遇與感恩、愛重與忠義交織的君臣大義

10

主題

88

帖子

216

積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積分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7-5-11 10:40:05 | 顯示全部樓層
桃園盟誓  生死相依
所謂「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歷史的布局注定魏蜀吳鼎足而立的命運,三國英主都無法實現大一統的壯志。自關羽敗走麥城而殞身東吳,蜀漢亦盛極而衰。甫稱帝的劉備,為顧全同生共死的兄弟情義,決意御駕親征,傾一國之兵力討伐東吳,為關羽復仇。


進入嘉邑鎮天宮廟埕,仰望則見桃園三結義塑像,中為眉目清秀,有帝王氣勢之劉備,右為面如重棗,丹鳳眼之關公,左為濃眉大眼之張飛,三人之情義,傳頌千古。(嘉邑鎮天宮提供)
進入嘉邑鎮天宮廟埕,仰望則見桃園三結義塑像,中為眉目清秀、有帝王氣勢之劉備,右為面如重棗、丹鳳眼之關公,左為濃眉大眼之張飛,三人之情義,傳頌千古。(嘉邑鎮天宮提供)
而此時,先有急報兄仇的張飛,因鞭笞將士而遭暗害;後有通曉玄機的仙翁,作圖讖而預示征途凶險。然而,劉備連續痛失兩位義弟,悲憤交加,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不顧滿朝臣子的勸諫,執意率七十餘萬精兵,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浩浩蕩蕩直趨吳國。


面對蜀漢的復仇之師,吳主孫權登壇拜將,封年輕有為的儒將陸遜為都督,統領吳兵,主持吳蜀的彝陵之戰。陸遜先是以逸待勞,拒不出戰;待劉備築寨連營七百里,犯下兵家大忌時,便以火攻計策大破蜀兵。幸得諸葛亮及時救援,布下八卦陣,逼退陸遜,劉備才得以安然脫身,投白帝城永安宮休養。蜀漢從此元氣大傷。


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深居永安宮的劉備,承受著喪親之痛與敗兵之辱的雙重打擊,心力交瘁,竟於鬱鬱憂憤中染病不起。他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唯獨放心不下不成器的太子及辛苦創立的蜀漢基業。他必須把新帝與國家,託付給一位德高望重而又足智多謀的聖賢,才放心駕鶴西去。這時他想到了忠心追隨他二十多年又屢出奇策的丞相諸葛亮。


一封來自永安宮的詔令疾入成都,諸葛亮等人星夜趕來,聽受遺命。在劉備的寢宮中,諸葛亮坐於龍榻之側,君臣二人諄諄絮語,殷殷話別,留下感人至深的一幕

10

主題

88

帖子

216

積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積分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7-5-11 10:40:57 | 顯示全部樓層
臨危授命  舉國相託
劉備、諸葛亮君臣甫見面,便涕淚滿面。劉備撫其背而感慨,他因得諸葛亮輔佐才得以成就帝業,只因自己見識淺薄,不聽忠言,才致彝陵大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託。」諸葛亮聞之感傷,也只得善言勸慰。劉備復召群臣入殿,寫下遺詔,親手交於諸葛亮。


諸葛亮 天運自有定數  歷史回顧

劉備臨終之際,對諸葛亮寄予最深切的希望與最誠摯的信賴:「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交待過後事,劉備一手拭淚,一手緊握諸葛亮,將一番肺腑之言,傾心吐露。「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可知劉備不僅把未成年的劉禪託付給諸葛亮,更將一國君權衷心相託!


早年時,亦有陶謙讓徐州、劉表讓荊州的慷慨之舉。他們出於對治下臣民的大愛與對劉備仁德的推重,不惜打破父傳子的世襲制度,將辛苦經營的封土讓與賢達。他們身為一州長官,或許不難做此決定;而劉備已是帝君,竟也甘於將帝業拱手讓賢,遠追上古三代的禪讓制,這份無私更是可貴。縱觀歷代君王,臨終之際委任顧命大臣者有之,但有幾人能夠擁有劉備那樣的胸襟與膽氣,敢於把子嗣與整個國家的命運交付於一人?


劉備這樣做,非是不惜帝業,不愛幼子,而正是出於千萬分的珍愛,才會做出這般「驚世駭俗」的決定。諸葛亮深受劉備三顧茅廬之殊遇,唯報以竭忠盡智,早將畢生志向融入蜀漢的事業,與蜀漢君臣榮辱與共。若非秉承君臣之義擁立劉備之子為帝,諸葛亮如能主持蜀中大局,蜀漢或將有一番新貌,或能真正守護劉備君臣九死一生打下的江山,並將劉備振興漢室的遺志延續下去。

10

主題

88

帖子

216

積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積分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7-5-11 10:41:32 | 顯示全部樓層
君臣一體  出師表名世
然而最優方案並不等於最正義的抉擇。主上大義若此,臣子應如何回應?諸葛亮同樣道出一句千古名言:「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最後,劉備復對諸皇子、群臣叮嚀再三,這才安然長逝,壽六十三歲。


之後,劉禪繼位,是為蜀漢後主,追諡劉備為昭烈皇帝。諸葛亮從此將蜀漢國運繫於己身,為報償厚恩、兌現重諾而事必躬親,晝夜操勞。他不顧征戰風塵與身體勞累,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六出祁山矢志北伐,在蜀漢後期再創戰爭奇蹟。託孤一事亦見諸正史,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劉備、諸葛亮君臣之義,有句極為精當的評價:「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在諸葛亮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奏請北伐時呈於後主的《出師表》,更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時值諸葛亮南征歸來,曹丕駕崩,權臣司馬懿削職回鄉之時,諸葛亮立即上表請戰,誓討漢賊。

10

主題

88

帖子

216

積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積分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7-5-11 10:41:49 | 顯示全部樓層
表文中,諸葛亮談及蜀漢國勢、忠諫三策,並追憶早年與劉備的創業經歷,表達出「報先帝」「忠陛下」的主旨,發出兩朝老臣救亡圖存的鏗鏘之音。諸葛亮出征在即,蜀漢安危便繫於後主劉禪之身。他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敦促後主廣開言路、賞罰公允、親賢遠佞,以維繫廟堂正義,保障蜀漢大業。


諸葛亮是相父,更是忠志之士。他隨後自述早年與先主相識相知,自己由布衣隱士一躍成為三軍主帥、一國之相,皆因感於劉備三顧茅廬之誠而捨命驅馳。慷慨深沉的筆調,既是諸葛亮緬懷先帝的沉痛,更是他對後主繼承先人之志的殷切期望。最後,他回顧先帝託孤一幕,闡釋連年征戰的原因乃是「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表達效死一戰的決心。


「出師表」本是主將出征前寫給君主的奏章,或表明精忠報國之心,或呈現攻城克敵之策。歷史上,以灼灼功勳傳世者不可勝計,而以錚錚出師奏表名世者,似乎唯諸葛亮一人而已。出師一表,存著於典籍,燦然於文苑,堪稱千古至文。


只因天運自有定數,蜀漢終無法統一中原,諸葛亮也在積勞成疾之後,於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然而,他用一生憂勞,完美詮釋與先主劉備間的君臣大義,書寫蜀漢歷史上最為悲壯的篇章。

10

主題

88

帖子

216

積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積分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7-5-11 10:42:54 | 顯示全部樓層
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複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10

主題

88

帖子

216

積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積分
216
 樓主| 發表於 2017-5-11 10:4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衆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8

主題

76

帖子

215

積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積分
215
發表於 2017-7-16 16:53:21 | 顯示全部樓層
國時期魏國征伐蜀國,大都督司馬懿率左將軍張郃帶領二十萬大軍,秘密進伐蜀國,大軍直指蜀國劍閣關。
而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正屯兵祁山,精銳部隊都厄守在險要之地。正值部隊交替換防,
部隊要撤離十分之二的兵力只留下八萬兵力。
而魏軍已經開始排兵布陣,趕上蜀軍換防,蜀軍參謀人員認為敵軍兵多將廣沒有足夠的兵力是戰勝不了魏軍的,
就紛紛建議停止換防並把換下來的兵力留下來一個月,用來壯大蜀軍的聲勢。
諸葛亮卻說:“我帶兵打仗統領部隊,從來都是以信義為治軍根本,那種為了得到利益而失去信義的事,
是古人都痛惜反對的;目前該換防離去的士兵都已經打點好行裝準備歸程,
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在翹首企盼計算著他們的歸期,雖然現在面臨征戰的困境,
但是恪守信義卻不能因此而廢去。”說完就下令催促換防下來的士兵盡快返鄉。
這樣以來,該返鄉的士兵都很高興,紛紛表示願意留下來參加戰鬥;該留下來的更是鬥志昂揚,決心拼死一戰。
士兵們各自互相勉勵說:“丞相的恩德,我們拼死都報答不了啊。”
戰鬥開始後,沒有一個士兵不奮勇向前,個個以一當十,一舉擊退司馬懿的二十萬大軍,並擊殺了魏軍大將張郃。
  諸葛亮靠信義帶兵以信義治理軍隊,而劍閣抗戰的勝利全是由於一個信字,使士兵置生死於度外,
奮勇當先,以一當十,自然是戰無不勝的。
信義是勝利的根本是勝利的保障。治兵如此,治國更是如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自由行-論壇 |網站地圖

GMT+8, 2025-1-3 09:04 , Processed in 0.0440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