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晚睡、久坐不动、暴饮暴食、不吃早餐、夜宵烧烤……以上情况是许多年轻人的常态, 殊不知,这对健康危害极大。不少年轻人自恃身体好,往往对养生、保健等嗤之以鼻。这个研究报告结果提醒年轻人,工作学习事业不应以牺牲健康为前提。想要日后身体好,提高养生意识、重视日常养生,就要从年轻时做起。李灿东说,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养生要趁早。不要等老了,疾病缠身时才想到养生保健。 该研究报告以中医健康指数为基本分析指标。中医健康指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衡量健康状态的指标,根据人体部位(脏腑、经络)的性质(虚实寒热)及程度(轻中重),将健康状况分为健康状态、中间状态和疾病状态,中间状态人群是“治未病”的重点人群。 数据显示,经常有焦虑情绪的居民中41.4%处于疾病状态,没有焦虑情绪的居民中仅有4.1%处于疾病状态。对于疾病状态,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目前绝大部分医疗资源都投入到这部分人群。然而对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人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人群,最容易被忽视,也最需要进行干预。 该报告从情志、饮食、运动、起居等居民生活相关因素入手,分析了生活状态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专家指出,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养生保健方法的干预,避免或降低健康危险因素,将中间状态的人群,通过调治转化为健康状态,或防止他们继续向疾病状态发展。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李灿东说,现在人们提到养生就首先想到“我该吃些啥”,实际上,从精神上减压也很重要。中医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与人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报告从中医养生角度,给出了科学养生的建议,包括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菜少肉七分饱、每天行走1万步、午休20分钟,23时前睡觉、心情舒畅等。具体如下: 饮食:菜多肉少七分饱。中医认为,“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健康”,也指出了过多食肉的弊端。英国科学家研究认为,进食量减少40%,寿命可延长20年;还有临床研究表明,多菜少肉七分饱,可预防便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症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换算,用餐建议一个肉菜、两三个素菜。 起居:20分钟午休,23时前睡觉。《黄帝内经》认为,子时是23时至凌晨1时,午时是11时至13时,子时与午时是阴阳大会时,此时睡眠有利于养阴和养阳。子觉养阴,可缓解阴虚,养护气血,让皮肤更有光泽,减少色斑,预防早衰,让脏腑得以休息,为人体储备能量。午觉养阳,可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显示,每周至少3次午休的人,其心脏病猝死风险降低37%。 运动:每天行走万步。中医认为,行走为“百炼之祖”,坚持行走可畅通经络气血,通利关节,调节脏腑功能。美国《护理健康研究》称,每天行走1小时,对2型糖尿病有 50% 的预防效果。行走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释放身心,改善失眠状态,预防“三高”、脂肪肝、骨质疏松等疾病。 情志:正面思维。中医认为,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有学者统计,所有病患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至76%。所以,善言、善举,少说“不”,常赞美、常微笑,就会少生病。 焦虑成健康绊脚石 生活节奏快,工作负荷重,精神压力压垮了很多健康人。调查发现,容易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高学历、一二线城市、女性等人身上,尤其是3口之家中的女性,需要面对职业发展、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专家强调,想要保持健康状态,需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做到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的规律化,注重身体正气、阴阳、脏腑的调理,并持之以恒,才能让身体处于正气充盈、阴阳平衡和脏腑调和的中医健康状态,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中切勿大怒、大悲、大喜,否则也容易致病。“怒喜思悲恐,肝心脾肺肾”,中医论说的就是情绪对应身体的五脏,可谓“一笑一颦也关联健康”。《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因此,对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过了就会伤害身体。 《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旨在从中医角度对全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态和养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中医药行业与大数据分析接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供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