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日報專訊】食安中心檢驗市面逾300個食品樣本,發現98%含至少一種塑化劑,當中2款食用油及2款中式白酒的塑化劑含量,超出中心水平,有花生油樣本塑化劑含量更超逾1倍。
專家指出,市民長時間大量進食,會影響肝臟功能,建議生產商及零售商改善包裝物料,減低塑化劑轉移至食物的機會。
食安中心去年從超市及街市抽取逾百種共317個食品樣本,包括穀物、魚、肉、蔬果、奶及菜類食品,就7種有安全參考值的塑化劑進行化驗,評估市民吸入水平及健康風險,結果顯示,98%樣本驗出含有至少一種塑化劑,屬低水平塑化劑;9成半樣本含廣泛用於PVC產品的塑化劑DEHP,反映本港食物含低水平塑化劑情況普遍。
涉大昌食品花生油 已下架
33個食用油樣本中,1個花生油及橄欖果渣油樣本,驗出每公斤含3,500微克及3,300微克塑化劑DEHP,屬較高水平,分別超出食安中心行動水平1.3倍及0.87倍;兩個中式白酒樣本驗出每公斤560微克及470微克的塑化劑DBP,分別超出行動水平86%及56%。
據了解,4款超標樣本包括大昌食品花生油、Sita Olive Pomace Oil橄欖果渣油、五糧醇濃香型白酒及金星高粮酒;大昌食品回應指出,涉事產品已停止供應並下架。
食環署科學主任(污染物評估)游天頌表示,塑化劑一般用於塑膠製用品及玩具等,可令塑膠變軟及有彈性,但有機會散發於環境中、滲入食物,因此食物中有小量塑化劑並不意外,強調化驗並無發現有刻意摻雜成分的情況。他解釋,高濃度酒精飲品在製造過程中,可能曾使用含塑化劑喉管、器皿等工具運輸及盛載,令塑化劑轉移。
倘非長期大量攝取 影響不大
此外,中心另抽取20個超市預先包裝的免治豬肉、就3種塑化劑進行化驗,所有樣本塑化劑含量均沒有超出行動水平,其中一連鎖超市的預先包裝免治豬肉,驗出每公斤7,900微克塑化劑DINP,含量為食安中心行動水平87%,水平偏高;食安中心與涉事超市開會後,已停售該款豬肉;中心認為,預先包裝的免治豬肉的包裝可改善,有減低塑化劑的空間。
食安中心首席醫生(風評估及傳達)吳志翔相信,免治豬肉樣本含塑化劑,與脂肪有關,豬肉有肥膏,油脂食品易攝入塑化劑,中心會同超市商討調整保鮮紙等包裝的物料、方法等。
長期攝入塑化劑,有機會影響雄性生殖系統、以及內臟及肝部功能,惟目前未有證據證明攝入過量會致癌;游天頌補充,成人除非長期每日進食逾400毫升、即多過一盒紙包飲品分量的涉事食用油﹑一公斤免治豬肉,或飲一公升中式白酒,否則對身體威脅不大,市民毋須過分擔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