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一直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理解:傳統佛教學院中,往往會一再強調理性的重要,告訴我們情緒是如何地摧毀自己,同時也摧毀他人,只有訴諸理性,才能讓自己得到平靜。 等到我回到現實社會中,發現壓根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別的都先不要講,大家工作辛辛苦苦、兢兢業業都是希望能過上好日子吧,年輕人的夢想可能比較單純,或許就是在賺到一筆錢之後,能夠出國去哪裡玩,或是環遊世界。 我們往往以為「快樂」是某個標準,到達那個標準「我就會快樂」,比如買到一部奧迪跑車、帶領公司到達一定的業績就能帶來「快樂」,但問題在於,當我們成就那個標準之後,快樂卻沒有想像的那麼多、維持那麼久。 一個很常被男生提出來形容的例子就是「當兵退伍」,當兵的過程中好期待退伍那天的到來,但是等到真正拿到了退伍令,卻會有種「啊!就這樣嗎?」的悵然若失感。 有欲望,才會追求,才像活著?早上我看到了新聞,想到去年鴻海才剛剛買下夏普,新聞說是鴻海打算將他們在夏普裡面成功的經驗,推廣到其他公司,下一個目標是東芝。 理想主義者可能會對這件事情大作文章,說類似「有錢人的欲望也沒有滿足的一天」、「人都要學會滿足」,但是光是這樣怨天尤人地說「人的欲望沒有滿足的一天」無濟於事,我要討論的是「為什麼」人會一直計畫著未來。 所有生物活在世界上,基本上就是要一直活著、一直生存,所以我們必須找來一堆東西,來建立安全感,保證我們生存的穩定性。 我們的大腦是一個很巧妙的東西,它永遠不會「自動」覺得自己現在「很安全」,所以當我們滿足了它的需求之後,它會平衡回來,開始尋找「不安全」的理由,然後驅使我們再去做更多事情來建立安全感。 人的欲望沒有終止的一天,這是事實;但正因為是事實,所以說這句話也就是廢話,因為這是無法改變的。反過來說,如果人的欲望有終止的一天,反而是不安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