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東亞織髮 East Asia Hair Weaving

香港自由行-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册
查看: 1634|回復: 10

十字軍東征

[複製鏈接]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發表於 2015-1-3 07:2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十字軍東征的背景
信仰,是中古世紀思想家的圭臬。 聖堂的藝術傑作,是一般信友的信仰表現,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導源於信仰的思想,也就是從十一世紀末到十三世紀,西歐各國想要從回教徒的手中奪回聖地巴勒斯坦,所組織的遠征軍。 研究十字軍東征,使人深深的意識到,現代世界和中古的精神,已經相距很遠了。 雖然十字軍時代比“教難”時期,幾幾乎晚了一千年,對於“教難”時代的心理,反而是容易揣摩。 由於這個困難,我們在判斷、讚揚與貶斥十字軍東征時,應當非常的謹慎。 在過去的許多學者,常把那時代的各種進步的跡象歸功於十字軍;近代的學者,多數都抱持了修正的看法。 他們都認為十二世紀的文藝復興,有著多方面的蓬勃發展,十字軍的運動,不過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已。 比方說過去的學者們認為,商業的複興和都市生活的重現,是十字軍造成的;而目前的學者們則認為,早在十字軍運動以前,西方的商業和都市都早已出現,而十字軍運動,則是加速了商業和都市的發展。 我們可以把十字軍的意義,歸納為兩點。 第一點它說明中古世界的重心,已經從東方移回到西方。 藉著十字軍的組織,西方對混亂而又衰老的東方採取了攻勢,在這個時期,無論是拜占庭或是回教列國,已經深深的感覺到沒有征服西方的可能;反過來說,倒是西方企圖征服東方的可能性在提高,而且已經有部份的成功。 第二點西方之所以有這麼樣的活力,因素固然有很多,而其中最最重要的則是羅馬教會的中興,重新負起了她領導西方世界的責任。 十字軍至少前三次的十字軍,被公認為原是一種宗教活動,出於信友們的宗教熱忱。 因為耶路撒冷的聖墓,以及巴勒斯坦的聖地,凡是耶穌降生、成長、生活過的地方和受難埋葬的地點,自古以來,便是教友們朝聖敬禮的朝聖地點。 他們不顧千辛萬苦,甘心冒險前往聖地去朝聖,雖然自從阿拉伯回教徒​​征服了巴勒斯坦以後,前往朝聖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因為阿位伯人對待教友仍然相當的寬大。 巴格達的回教領袖,他曾經在西元800年時,承認過查理曼大帝是聖地教友的保護人。 一直到十一世紀的初年,歐洲的朝聖者,仍然能夠去耶路撒冷,朝拜耶穌受難之地和埋葬的聖墓。 阿拉伯回教徒​​,對從西方來的朝聖者並沒有給了多大的為難。 但是到了十一世紀以後,情勢大為改變。 一個來自土爾其斯坦的游牧民族,在塞爾柱·伊本塔卡的率領之下,於1037年崛起於新疆一帶的中亞細亞,向西發展,擊敗了阿拉伯人,進入回教帝國,不久就信了回教,而成為狂熱的回教徒。 1055年時,塞爾柱的孫子土格利爾貝格佔領了巴格達和摩素,即刻進入亞美利亞和敘利亞,並且開始不斷的侵擾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東部邊境,同時侵入小亞細亞。 1071年後,塞爾柱土耳其人幾乎統治了整個小亞細亞,並於1078年佔領了耶路撒冷。 這些土爾其人,對待天主教友就不是友善的了,對西方去聖地朝聖的教友,百般的留難,千方百計的騷擾、劫掠,甚至俘擄他們,還強迫他們做奴隸。 逃回去的教友,向西方報告了在聖地所遭遇到的困難,因此,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激動。 當時的教宗額我略七世,在1074年就早有心要組織遠征軍,去解救東方教友所受的回教徒的壓迫,但是因為對教會的改革及對皇帝的鬥爭、俗人授職的種種政治宗教之間的問題,而忙得筋疲力竭,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因而沒有能夠把支援聖地,派遠征軍的計劃付諸實行,只有留待以後的教宗吳爾班二世去實現了。 教宗吳爾班二世上任以後,接受了東羅馬的皇帝亞西烏斯的要求,給了軍事上和經濟上的支援,好能對付塞爾柱土耳其人的不斷威脅。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早在西元一千年時,教宗西爾烏斯德二世在日爾曼皇帝鄂圖三世協助下,就有動員西方武力,從阿拉伯人手中收復聖地的打算。 但是不久之後,教宗和皇帝兩人都先後去逝而作罷。 正式計劃組織遠征軍的是,教宗額我略七世。 由於俗人授職的問題所造成的政教糾紛,使他和亨利四世之間纏鬥不斷,所以額我略七世的計劃也就沒有實現。 到了教宗吳爾班二世時,政教之間正面的衝突已經暫時緩和下來,同時亨利四世,他也忙於對付日爾曼國內孔拉德公爵的反叛,使得他無力兼顧義大利。 正當西元1095年,教宗吳爾班二世在帕辰察和法國的克肋蒙兩地,先後召開教務會議,推動宗教改革時,東羅馬的皇帝亞歷西烏斯,從君士坦丁堡派出的使臣也恰好到達,向西方發生緊急呼籲,要求派軍隊前往援助,共同對抗塞爾柱土爾其人。 於是,教宗仍決定組織軍隊前往救援。 教宗吳爾班二世當時在克肋蒙教務會議上,號召組織十字軍東征的演講。 全文已經亡佚,但是,仍然能夠綜合各方面留下來的記載,了解到大致的內容。 教宗首先讚揚了法蘭克人的尚武精神,以及他們的祖先對教會曾經有過的貢獻,再敘述東方的信友們,在塞爾柱土耳其人的控制之下,所遭遇到的種種痛苦,以及聖地耶路撒冷所受到的褻瀆,接著,教宗呼籲西方的信友們,一本兄弟之愛,給予援助。 西方人不應該浪費血汗於私人恩怨的比鬥中,而應該將自己的精力,用來對付土耳其人。 此外,教宗也提到了俗世的現實動機,指出東方是一塊“蜜與奶”的土地,參加十字軍正是一個發財的好機會,教宗最後結論說:“教友們,把你們的力量聯合起來,去收復聖地,在天國一定有不朽的賞報等待著你們……”教宗這篇動人的演說,立刻獲得了普遍的響應,亞代瑪主教和雷蒙伯爵率領在場的教士和貴族們振臂高呼著:“這是天主的聖意!”然後在各自的肩膀上,配帶上一個用紅色的布縫製的十字架,以表示他們的奉獻,這便是十字軍名稱的由來。 同時教宗又派遣宣道者到處宣傳,十字軍這一個在歐洲以及教會歷史上的偉大運動,正式展開了。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西元1095年,教宗吳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肋蒙地方召開教務會議中,向教士、貴族及法國的信友們發出了組織十子軍東征的呼籲。 教宗吳爾班二世發動十字軍運動,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收復主耶穌的聖墓,以便教友們能自由的到聖地去朝聖禮拜。 但是教宗的眼光所見更遠大,他已經看出來,土耳其回教徒的進展為天主教而言,真的是很大的威脅。 拜占庭帝國,在當時已經步上衰途,不過仍然可以作為防止土耳其人侵入的第一道防線,響應拜占庭皇帝向西方發出的求助,援救東方的基督徒,不但是教友應盡的義務,也是防止回教徒威脅整個西方教會的危機的一種作法,而且這對歷代教宗所焦慮勞心的重大計劃,使君士坦丁堡的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之間停止分裂,再能與羅馬言歸於好,正是時機啊! 除此兩大目的之外,教宗還希望藉此機會,能消彌好幾百年以來,教友之間的封建武力私鬥,讓教友們大家聯合起,同仇敵愾,把注意力指向共同的敵人。 如此一來,希望能解除好幾個世紀以來的武力私鬥的暴力行為。 當然,愛好冒險的,認為到東方可以發財致富的也大有人在。 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十字軍實在是由於精神的興奮,是教友們響應天主在世的代表,也就是教宗的信德表現。 當教宗的這項呼籲發出之後,整個教會,上上下下,如何來響應十字軍的運動呢? 十字軍組成的經過是如何的呢? 他們的運動成功或是失敗呢? 我想,這些問題也是您心中想問的問題。
自從教宗吳爾班二世發出呼籲以後,十字軍的運動就逐漸的在歐洲各國展開。 先是從法國開始,然後義大利、日爾曼、英吉利,先後響應。 教宗既然發起了十字軍運動,也決不願意草草的從事,於是演講的演講、募捐的募捐、頒發大赦、任命欽差大使領導出征,為保護去從軍人們的財產、家庭而謀取保障,指定行程、採辦糧餉,為了保證成功而做的一切準備,都陸陸續續如火如荼的展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最足以說明教宗吳爾班二世的呼籲所獲得的反應,莫過於所謂的“農民十字軍”。 參加的,並不完全是農民,其中不少是貧困的騎士和低級教士,他們有的是舉家東遷,大有一去不復返的氣概。 在法蘭西和日爾曼,許多宣道者到處宣講十字軍,一時響應者,竟達數以萬計。 宣道者中,知名的有“隱士─彼得”、“窮漢─華爾德”、“伯爵─愛米穀和哥托喬克”等人。 他們一邊宣道,一邊率眾東行,沿路加入者更多,這些烏合之眾,雖然都各有其不同的目的和動機,但是,還都能在十字的記號下,抱有恢復聖地的雄心。 教會對這些興奮的烏合之眾,全然無法領導。 1096年春天,這些農民先後結隊向東前進,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武器,乘坐著牛車或騎上驢子,不顧可能遭遇的危險,就這樣貿然的向小亞細亞前進。 這群農民十字軍的路線是延著多瑙河,經匈牙利、保加利亞、希臘半島,向著君士​​坦丁堡前進。 這支烏合之眾,既無紀律,又無補給,因此是延途搶劫,引起了各地人民的抗拒。 例如在貝爾格勒,就有很多的十字軍,被當地的民眾處死了。 軍行數月,傷的傷、死的死,剩下不到一半,而剩下的,在同年的十月先後到達君土坦丁堡。 拜占庭的皇帝一見之下大失所望,他所希望的是,西方的軍事和經濟上的援助,而不是一群貧病而又沒有紀律的難民啊! 由於當地人民不勝其擾,拜占庭政府不得已,只好將民軍移駐在小亞細亞的西弗多披軍營裡面,等待正規的十字軍,但是這群民眾想急於恢復聖地,就相約繼續向耶路撒冷前進,在途中就遇到了土​​耳其人,被殺的不計其數,少數的倖免者,後來參加正規十字軍,所謂的“農民十字軍”,就此無聲無息的終止了。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4:20 | 顯示全部樓層
領導正規十字軍的,雖然沒有皇帝或國王,卻有不少果敢而又熱心的公侯,像雷蒙伯爵就是一位曾經遠西班牙,戰爭經驗豐富的騎士,也是教宗吳爾班二世倡議組織十字軍最得力的謀士。 他率領了一支法蘭西南部的十字軍進入義大利,然後繞過亞得里亞海的北部,由陸路到達希臘半島而抵達君士坦丁堡。 另一位是諾曼第的羅伯公爵。 他為了參加十字軍,竟然不惜將自己的封土,典押給弟弟英王威廉二世。 羅伯公爵和法王的弟弟威瑪·度斯修、法蘭德斯的伯爵以及“征服者─威廉”的女婿等人組成第二路。 他們經過義大利半島的南部,再會合貴族鮑海蒙等人,由海路抵達希臘半島。 還有第三支十字軍,就採取傳統的朝聖路線,也就是“農民十字軍”所走的路線,來到君士坦丁堡。 這三支軍隊合計,大約在三萬人上下。 沒想到在1097年的春天,在君士坦丁堡的十字軍和拜占庭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歧見。 拜占庭皇帝所要求的是西方的佣兵,僱用來為驅逐塞爾柱土耳其人而已,而十字軍的目的,則在收復耶路撒冷,恢復聖地;此外還有軍事的統帥問題,拜占庭要求,十字軍完全由拜占庭來節制,而十字軍願意自由行動。 最後雙方妥協,拜占廷許諾供應十字軍所需的補給,十字軍則向皇帝效忠。 同時十字軍本身也有嚴重的弱點,他們雖然不是烏合之眾,但是究竟是臨時聚合的雜牌軍,諸將彼此相互猜忌、互不信任,名義上的統領,是教宗所委任的全權代表亞代瑪主教,但實際上戰場時,必須要有一位有作戰經驗的將領來領導,最後哥弗雷公爵被選為元帥。 待這些問題解決之後,1097年的五月,拜占庭和從西方而來的十字軍,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下了尼西亞城。 但雙方無法相互容忍而分道揚鑣,拜占庭軍隊從尼西亞向東推進,掃蕩安那托利亞北部的回教軍隊,十字軍則直奔安提約基雅,以征服敘利亞為目標。 七月攻下安提約基雅城。 1098年6月,十字軍終於抵達了耶路撒冷的城牆下,獲得城內基督徒的內應,才在1099年的七月攻下了耶路撒冷,十字軍終於在離開西方的三年以後,進入耶路撒冷城,城中的回教守軍全部投降。
征服耶路撒冷後,十字軍又面臨了問題,究竟該由誰來統治管理呢? 最後推選哥弗雷,但他拒絕國王的名銜,而自稱是“聖墓的保衛者”,這正是哥弗雷的用心。 他默認了教會是這種新建立的國家的領袖,而實際上,在後來他正式的向耶路撒冷的大主教舉行臣服典禮,更是公開承認,教會是耶路撒冷的管理人和掌權者。 哥弗雷在位只有一年就去逝,由他的弟弟鮑特溫繼承,從耶路撒冷大主教的手中接受了王冠,耶路撒冷王國也就正式成立了。 鮑特溫接下王位之後全面展開掃蕩戰,從1101年到1110年的十年中,他平服了巴勒斯坦的地中海沿岸的城鎮,並且打通了海上交通,切斷了回教徒之間的補給線,使得十字軍可以成功地完成了領土的擴張,東西雙方的貿易,也從此有了新的發展。 在鮑特溫統治耶路撒冷期間,他把西方的封建制度完全移植到東方,和封建制度同時移植到東方的是,西方的教會和修道院制度。 拉丁語文和拉丁禮儀,代替了東方語言和禮儀,如同封建貴族一樣,西方的教士取得教堂和封土,西方封建化的教會成為東方教會組織的藍本,西方的本篤會也逐漸在東方建立隱修院。 此外,還成立了一種類似修道院的“武士會”。 現在,我就把成立“武士會”的背景與經過給各位作個說明。 我們要知道,東方的這個拉丁國,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如何保衛自己的疆土? 要防守聖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邊界外的回教徒隨時都有進攻的可能,何況在拉丁國的境內,還有許多回教徒和暫時臣服的回教酋長,他們隨時都有反叛的可能,戰鬥人員的缺乏,是東方拉丁王國最大的問題。 當耶路撒冷重新收復的消息,傳到西方以後,又激起了從軍的熱潮。 西元1101年的十字軍,分成三路到達東方,但在小亞細亞全被殲滅,而在東方未能獲得封地的貴族回到本國,將這消息傳開了,因而使西方的人裹足不前,不敢參加十字軍。 為了解決人員的缺乏,以及其他的種種需要,因而產生了“武士會”的組織。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4:5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一個重要的“武士會”稱為“聖殿武士會”,於西元1118年,在沛斯人修的領導下,一群志同道合的騎士,以保護朝聖者,抗拒回教徒為己任,組織成類似修道院的“武士會”。 因為他們的會院設在撒羅滿聖殿附近,因而就皮稱之為“聖殿武士會”。 1128年時,聖伯爾納德為他們寫了一部會規,而成為正式的修道院。 會士除了守三聖願之外,還要宣誓,以武力保護聖地,這是一種修道生的新嘗試,把宗教修行和封建騎士兩種精神合而為一,因此,也就獲得教會和貴族們的熱烈歡迎。 參加聖殿武士會的多以貴族為主,不過也有一般平民申請加入的,聖殿武士會不久就獲得了許多的不動產,散佈於敘利亞和歐洲各地。 到了十三世紀,他們成為歐洲的一股極大的經濟力量,也是從事銀行業的拓荒者,有關這一點,我在談到十三世紀,工商業復興的單元中,會再作比較詳細的說明。
另一種“武士會”稱為醫院武士會,它創立的動機,原是因為,在第一次十字軍圍攻耶路撒冷城時,久攻不下,為了照顧受傷及患病的十字軍而成立的。 耶路撒冷聖城攻下以後,醫院武士會接受了城裡的一個專為招待朝聖者的旅社,因而也有“耶路撒冷的聖約翰”的稱呼。 醫院武士會一直是一個從事醫務的組織,但是,到了聖殿武士會成立之後,醫院武士會為擴大任務,除了保存原有的醫療服務的工作,並且加設軍事服務,而與聖殿武士會形成競爭。 它的組織也和聖殿武士會相同,也受到東西教會和貴族的支持,成為有財有勢的修會,不過,他們仍然以醫療為主,在拉丁王國被回教徒消滅之後,他們還繼續照顧貧病患者的任務。 文獻上曾記載說:“他們在耶路撒冷城內,一座兩千張病床的醫院裡充滿了病患,至於門診的病患,那就更難以估計了。”這座醫院一直到15世紀末,仍然存在著。 聖殿武士會和醫院武士會暫時補救了十字軍人員的不足。 在敘利亞各重要地區,都建有堡壘以維護西方來的朝聖者的安全。
我們分析了一些當時的十字軍發生的一些難題,其中人員的缺乏是東方十字軍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 因此聖殿武士會、醫院武士會的成立暫時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 但是,十字軍精神喪失,也使得當時的十字軍增加了許多的困擾,那麼使十字軍喪失當初的那股宗教熱忱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各位還記得我說過的,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他們把西方的封建制度也移植到東方來,在還沒有攻下耶路撒冷聖城之前,就已經有貴族為了本身的利益,沿途建立了封建王國,產生了封建的領主與附庸的關係。 這種封建制度導致了十字軍內部分裂,分散了十字軍力量的集中,彼此之間的殘殺,往往竟逼使他們去和鄰近的回教徒合作,來打擊同樣來自西方的十字軍。 同時由於生活的需要,十字軍也不得不與當地的回地居民合作,進而就導致了思想上和生活習慣上的逐漸同化,因而降低了初期的那種敵愾同仇的警覺。 法蘭克的十字軍中,許多士卒又和當地的婦女通婚,更減少了彼此間的磨擦。 總而言之,站在彼此共存的立場來說,這也未嘗不是很好的現象。 但是站在十字軍初創時的那種,以武力光復聖地的立場來說,則是一個對十字軍運動極為不利的發展。 因為第一次十字軍的成功,是建立在敵我分明的立場上的,一旦這種立場由動搖而日趨消失之後,十字軍戰鬥的能力也就大受影響了。 好在這時候的回教徒,也是一盤散沙,如果他們在一個具有野心的領袖下統一起來,那麼,十字軍是否再能表現初期的那種輝煌成就,也就令人十分懷疑了。
第一次十字軍,是唯一成功的一次軍事行動,以後的12、13世紀的十字軍,由於種種的因素,都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參加十字軍的人,缺乏了早期的那種純真的宗教精神。 政治和商業的利益,支配了他們的策略和行動,使得原本為崇高的宗教運動,變成為謀取私人利益的工​​具。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也有不少像法王路易九世那樣的人物,但是在十字軍精神全面變質的氣氛下,他們的努力也無法產生出顯著的效果。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5:5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在東方的十字軍先後建立的封建王國,所以能夠苟延殘喘的生存,是因為回教勢力的分散,缺乏統一的領導,一旦這種局勢有所改變,他們的命運也就岌岌可危了,因而也有了第二次十字軍的組織。 前面談到耶路撒冷的國王鮑特溫一世在位時,他用武力和外交手腕,鞏固了南部十字軍國境的安全。 鮑特溫二世也繼承他的政策,他是一位有魄力、有野心的國王,對付回教徒,固然是他的使命,因此在西元1124年征服了提爾,使亞克和漆冬的海防可以聯成一氣。 但是擴展他封建王君的權力,也是他的政策,造成了愛迪沙、安提約基雅和地黎波里的三位封侯的大為不滿,不甘心臣服於他。 除了他們三位封侯之外,連耶路撒冷城內的其他貴族,也不甘心領主的權力擴張而危及到自己,這麼一來,就造成了十字軍統治階級彼此之間不斷的紛爭。 當然,這對敵人回教徒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正當此時,回教徒中出現了一位強人桑齊。 他統一北部回教諸國,然後進攻十字軍,1144年攻下了愛迪沙城。 消息傳回西方後,引起了西方的震驚和恐懼,引起了第二度的十字熱潮。 宣傳這次十字最出力的是聖伯爾納德。 他的計劃是,組織一個比第一次十字軍更龐大的軍隊。 可是西方雖然因為愛迪沙城的陷落而大起恐慌,但是一般平民和貴族的反應並不如第一次時的熱烈,只有法王路易七世和日爾曼國王孔拉德三世率軍隊響應。 原本獲回愛迪沙應該是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目的,但是路易七世和孔拉德三世與當地十字軍會商之後,主張避重就輕,卻決定去攻占大馬士革。 在政治上,這是一個極為不幸的決定,因為大馬士革是耶路撒冷國王鮑特溫的盟友。 在道義上和策略上,都沒有必要再增加一個十字軍的敵人。 可是鮑特溫只一心急於擴張自己的疆土,也就敵友不分的向大馬士革前進。 這場大馬士革包圍戰,真可以說是,戰爭史上,最沒有組織,最沒有價值的戰爭了。 結果當然是無功而退。 如果要說第二次十字軍有任何的結果,那就只能說,十字軍的威信從此蕩然無存,不僅敵人不再恐懼西方的武力,連盟友也開始動搖而產生離心。 此外,希臘人和西方的仇恨猜忌,也因這次十字軍東征而更加嚴重了。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6:22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第二次十字軍到第三次十字軍,這一段時間,最顯著的事實是,回教敘利亞在奴瑞丁和薩拉丁的領導下,不斷的統一和擴張。 耶路撒冷王國不斷的被蠶食,耶路撒冷城又被回教的薩拉丁圍攻,而於1187年淪陷了,這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原因。 西元1187年,薩拉丁已開始向耶路撒冷進軍,當時耶路撒冷的十字軍,竟然選擇了在盛暑的七月,北行沙漠地帶,去和薩拉丁交戰於加里利亞海西岸的黑丁。 薩拉丁是以逸待勞,十字軍缺乏飲水而大敗,陣亡者不計其數,大部份的要將又都被俘,“黑丁之役”消耗了十字軍的精華,其他的城市也因疏於防範而相繼淪陷。 薩拉丁終於率領回教軍隊圍攻耶路撒冷城,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耶路撒冷終於在1187年的10月初,樹起白旗向回教徒投降了。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戰果和成就,到此時,已是蕩然無存。 耶路撒冷失陷的消息,傳到西方後,掀起了從軍的熱潮,已經遠比四十年前愛迪沙城的淪陷要高。 西方的每座教堂舉行祈禱,以表示他們對死難者的追悼,而羅馬教宗又號召十字軍東征,為能再去光復耶路撒冷聖城。 這次響應的有,英王亨利二世和他的兒子理查、法王菲力普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腓特烈第一等。 這是十字軍運動中,聲勢最大的一次,同時,為了支援這次十字軍,西方歐洲發起了全面的捐款運動,羅馬教宗下令,教士們必須捐付特別稅,而英王亨利二世首先倡導了有名的“十一稅”。 法王也在不久之後跟進,制定了同樣的稅制。 這一點,對日後西歐各國家的賦稅制度的發展影響深遠。 從封建個人的經濟援助,演變到人民繳納賦稅的義務,“十一稅”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諸王之中,第一個啟程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 1189年,他率軍東行,到了小亞細亞,不幸在渡過沙萊弗河時遭到沒頂而死亡。 大軍失去領袖後,除了少數繼續前行到了巴勒斯坦,大部份都回日爾曼去了。 英國的理查和法王菲力普的軍隊在1190年,集結於西西里的墨西拿港,目的在解救包圍亞克的十字軍。 亞克的圍攻長達21個月,原本可以速戰速決的,但是,英法兩軍彼此之間敵視,使軍事行動不能互相配合,因而拖長了時效,最後是亞克城內,長期缺糧、缺水而不得不降。 法王菲力普把軍權移交給勃艮地公爵之後,就帶著少數的隨從回了法國。 英王理查則留在東方,為第三次十字軍留下了多采多姿的傳奇。 第三次十字軍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雙方的領袖都是戲劇性的英雄人物,英雄惜英雄。 薩拉丁和有“狮心王”之稱的理查,雖然相對為敵,卻都有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風。 兩個人雖然本曾謀面,但當理查在亞克生病時,薩拉丁卻曾打發使者贈送藥物和補品,一時傳為佳話。 理查留駐巴勒斯坦,南征北討,有一年之久,1192年,雙方簽訂了和約,依照和約基督徒可自由的來去耶路撒冷從事朝聖的活動,雅法、凱撒、阿蘇耳、卡法這四座城歸還給十字軍。 雖然這僅僅只是三年的合約,而且在和約期滿之後,戰爭重新開始,但是十字軍在東方至少有三年的全面和平,而且,這是理查一個人立下的功績,由於他勇敢善戰,置生死於度外,因此理查在歷史上也獲得了“狮心王”的美稱。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6:5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有個重要的副產品,那就是條頓武士會。 在圍攻亞克城時,有一些日爾曼騎士,把船隻整修改裝成為醫院,照顧十字軍的傷患。 後來“條頓武士會”遷回歐洲,成了日爾曼神聖羅馬帝國,向東開疆拓土的主要力量,征服了波羅地海的北日爾曼地區。
就羅馬教宗的觀點而言,第三次十字軍是失敗的。 因為雖然收復了地中海沿岸的幾座城,而耶路撒冷卻仍然在回教徒的手中,因此當教宗依諾森三世在1198年即位以後,立刻又發動了新的十字軍,不過西方的帝王們沒有一個肯領軍親征的。 到了1201年,幾位強大的法蘭西和義大利的領主接受了教宗的號召,決定組織十字軍,公推香檳的伯爵狄博為領袖。 為了避免過去十字軍在運輸和補給上遭到的困難,他們和威尼斯的商人討論合作的計劃。 我們知道,自從十字軍的運動一百多年以來,義大利的各個城邦,像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城邦的重要性不斷的提高,他們支持十字軍,雖然也帶有宗教的熱忱,但是經濟的目的卻更日益的明顯,最後是取代了宗教的目的。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7:2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第四次的十字軍是威尼斯商人和十字軍的代表會商的結果,是一項對雙方都有利的條約。 威尼斯商人提供十字軍人馬所需的糧草、船隻和相當數量的兵馬,十字軍則付給相當數額的經費。 可是,當1202年十字軍先後齊集威尼斯時,人馬的數目並不如預計的那麼多,使得威尼斯當局面臨一個無人付帳的難題,除非能解決這個難題,這次的十字軍似乎只有解散之途了! 最後,威尼斯的商人提出了解決的方案,改變了十字軍去收復耶路撒冷的原議。 那麼到底威尼斯商人安的是什麼心,打的又是什麼樣的算盤呢? 事情是這樣的,在亞得里亞海的東岸,有一座名叫札拉的,由基督徒建立的商業城邦,一直是威尼斯商人的勁敵。 為了壟斷這地區的商業,威尼斯急於要消滅札拉城帶來的競爭,因此,威尼斯建議十字軍先去攻占札拉,作為償債的代價。 十字軍統領不顧教宗和部份將領反對,很不得已的接受了威尼斯商人所開出來的喪盡天良的條件。 十字軍圍攻札拉城,在沒有任何防備之下,札拉城竟是陷入威尼斯敵人之手。 當教宗依諾森三世獲悉,札拉城被十字軍攻下,然後陷入威尼斯商人的手中,大為震怒,立刻下令將參與其事者開除教籍。 十字軍向教宗表示懺悔,獲得了教宗的赦免,威尼斯商人則一直不肯認錯,仍然無法恢復教籍。 十字軍以武力東征原本是要收復聖地和耶路撒冷聖城,保護去朝聖的教友們,這樣出於宗教熱忱的正義之師,後來竟然變質,成了商人唯利是圖的工具,這樣的事情真令人惋惜。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動機、軍隊組成我們感到很無奈,和威尼斯商人的掛勾使得他們簽下料想不到的後果的合作條約,因此寫下了令人嘆息的歷史污點。 十字軍竟然在攻下札拉以後,又去攻占君士坦丁堡,這樣的事情也真是太出人意料了,但是天主竟然也容許它發生了。 到底怎麼的一回事呢?
正當十字軍在1202年在札拉過冬時,君士坦丁堡的使臣來到了札拉,向十字軍提出了東征的計劃。 早在1195年時,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依撒克二世被他的弟弟亞歷西烏斯三世所傾覆,依撒克二世的兒子也叫亞歷西烏斯,他到處奔走,並向西方發出呼籲,請求西方能幫助他父親復辟取回皇位。 他在札拉和十字軍談判時,提出了頗為優厚的條件,願意付兩萬馬克作為君士坦丁堡之行的軍事開銷,支付十字軍一年的糧食和補給,還付出為期一年的一萬人馬支援十字軍;等到耶路撒冷收復以後,派五百騎士充任耶路撒冷城的守衛,還要促成東西教會的合一;再加上威尼斯商人的引誘和勸說,十字軍將領們接受了這些條件,決定東征君士坦丁堡。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又一次改變路線去對付同一信仰的基督教國家,真是不可思議啊! 近代的歷史學家對於“究竟是誰使這次十字軍出征的路線改變?”曾經有過激烈的爭辯。 有一派認為,日爾曼的君王菲力普是主要的策動人,因為菲力普娶了君士坦丁堡皇帝依撒克的女兒,也就是亞歷西烏斯的姐夫,當亞歷西烏斯奔走求援時,他活動的中心就是在日爾曼的朝廷中,而菲力普本人又因黨爭之故而與羅馬教廷關係惡化,那麼協助亞歷西烏斯,既可以伸張自己的勢力,又可以打擊教宗依諾森三世的計劃。 無論如何,這一派的學者認為,早在札拉談判之前,十字軍將領就已經知道這個計劃了,而十字軍之所以接受這項建議,是因為他們若能獲得補給和金錢,既可償還威尼斯的債,又可以脫離威尼斯的控製而採取獨立的行動;另一派的學者認為,整個兒的計劃就是威尼斯商人所一手促成的,十字軍原本有意先去攻打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然後由南而北進取耶路撒冷城,但是威尼斯和埃及之間早就有了通商條約,因此不願意激怒回教徒,而損害威尼斯自己的利益。 而第三派的學者,則認為整個事件的發展,完全是出乎意外,事前並沒有預謀。 不管怎麼說,總之君士坦丁絕對不是十字軍的最後目的,這一點呢,則是完全可以確認的,他們原先以為君士坦丁堡的事可以很快的就解決了,有了亞歷西烏斯的諾言,那麼收復耶路撒冷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5

主題

31

帖子

79

積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積分
79
 樓主| 發表於 2015-1-3 07:37:59 | 顯示全部樓層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發展:1203年4月,十字軍離開札拉,實際參加這次“希臘戰爭”的為數不過兩萬人,十字軍和威尼斯的軍隊各佔一半。 當大軍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沒想到篡位者當夜就棄城而逃,十字軍可以說是不勞而獲。 老皇帝依撒克二世復辟,太子歷西烏斯也同時登上了皇位。 如果新皇帝立刻履行諾言,十字軍就可以繼續他們預定的計劃,向耶路撒冷前進了,但是亞歷西烏斯的皇位尚未鞏固,不敢向人民徵收新稅,或是強迫東西教會合一,因而就一再的敷衍,造成了十字軍對拜占庭政府的不信任,同時又加上西方來的大軍久駐京城,和當地的人民也結下了很深的怨恨,經常傳聞出不幸的事件。 1204年初,拜占庭的宮廷發生了政變,亞歷西烏斯皇位被杜卡斯所篡。 新皇帝是一個反拉丁派的,拒絕承認前朝皇帝所簽過的條約,當然就激怒了十字軍,所以再一次和威尼斯人聯合起來攻取君士坦丁堡,雙方並且簽下了瓜分希臘的東羅馬帝國的協約。 不到四天的功夫,君士坦丁堡就被攻下來了。 篡位的新皇帝早已提前逃跑了。 新被擁立的皇帝在京城攻下之後,逃往小亞細亞的尼西亞,組織流亡政府,繼續和拉丁人對抗。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從事搶劫搜括,所有金銀珠寶、教堂的藝術品及聖人的貴物等等通通獵取一空。 經過這番物質上的洗劫之後,十字軍和威尼斯的商人,再從政治和宗教的領域上瓜分了東羅馬帝國。 法蘭德斯的鮑特溫伯爵被選為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的開始。 皇帝既然是從十字軍中選出,所以按照協議呢,大主教就應該是威尼斯人來擔任,至於土地的分配。 皇帝分得四分之一,威尼斯分得八分之三,包括了克利特島、愛琴海諸群島、沿海各商業重鎮,剩餘的土地呢,則由諸將分別領管,大小不等,當然西方的封建制,又一次被帶到了東方的拉丁帝國。
教宗依諾森三世對君士坦丁堡的攻擊,事前雖然反對,事後也只有接受並承認拉丁帝國是教廷的一個附庸國。 拉丁帝國從誕生到1261年滅亡,一共只不過58年,為拜占庭和東西雙方教會,都帶來了不可彌補的損傷。 希臘人對西方教會的憎恨也日益加深,使得東西教會雙方的合一更是不可能的了。 此外,拜占庭復國以後,始終無法恢復它的元氣了,因此也就沒有力量來阻止回教勢力的發展。 很明顯的,這次的十字軍,根本上唯一的受惠者是威尼斯,從此以後,威尼斯人控制了東西的貿易,擊敗地中海北方的其他城邦,而成為北地中海的第一個商業帝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香港自由行-論壇 |網站地圖

GMT+8, 2024-12-22 10:02 , Processed in 0.0409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